您的位置>首頁>答疑解惑

請點選目錄

經句篇

問: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若欲食時。七寶缽器。自然在前。百味飲食。自然盈滿。雖有此食。實無食者。但見色聞香。以意為食。」請問「若欲」是動了妄念嗎?若真有起心動念,五欲的其他四欲亦會起現行嗎?

答:這是屬於初往生的人,到達極樂世界時間不久,他還有這個習氣,習氣一現行,境界就現前。由此可知,西方極樂世界無不是隨心所欲,所謂是「心想事成」。這是食,其餘的還有財色名利種種欲望,會不會現前?可能會現前。現前會不會造業?不會造業。為什麼?一現前,立刻就知道了,就覺悟了,所以見色聞香的境界就消失了。因此,在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、斷習氣快,原因在此。

  在西方極樂世界,所接觸的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蓮池大師與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「上善」,是指等覺菩薩,如觀音菩薩、勢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他們環繞在你的周圍,不管你起什麼妄想,他們都有方法幫助你。所以,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環境好,那是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相比的。

  我們修學有疑惑,一定要清楚,因為「疑」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。我們對於世尊、彌陀及這些諸大菩薩決定沒有疑惑,對於我們的道業就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,有疑要問,要斷疑生信。21-090-0067

問:一切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請問佛菩薩是否也是如此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到底應如何想,或是不想?

答:你若不想就是修無想定,果報在四禪無想天,無想天是外道天。你定功成就了,能伏住妄想,等到哪一天妄念又起來,你伏不住就墮落了。我們肯定自己是博地凡夫,妄想很多,怎麼辦?佛菩薩教導我們想善不要想惡,因為想惡與三惡道感應,想善與三善道感應。

  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貪瞋痴就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想五戒十善就是人天福報。由此可知,佛菩薩為何教我們念佛、想佛?念阿彌陀佛、想阿彌陀佛,將來果報在極樂世界,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從心想生。凡夫學佛沒有第二個方法,決定要隨順經典的教誨,佛教導我們做的決定要遵守。

  念佛決定要修十善業,《無量壽經》教導我們修行的綱領,就是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《觀經》的「淨業三福」是學佛的基礎。世尊教導韋提希夫人,就是教導我們大眾,世尊尚未教她念佛的方法之前,先教她紮根,把修學的基礎打好。「淨業三福」第一條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;第二條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我們不受三皈怎麼行?不受三皈,不受五戒,就自以為是,那是貪瞋痴慢在作祟,這是嚴重的煩惱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謙虛,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,所以我們要從謙敬中去學習。21-090-0070

問:請問「塵沙煩惱」與「無明煩惱」是什麼?

答:「塵沙」是比喻,比喻數量多。你的煩惱太多了,從早到晚,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,你要是用計算機去算,算不出有多少煩惱,所以比喻作塵沙。「無明煩惱」是對於一切事理、性相、因果都不能明瞭。這些事情本來是明白的,明白這些理事、性相、因果的人,就稱作「佛菩薩」,不明白的人就稱作「凡夫」。21-090-0071

問:《無量壽經》證信序的「眾成就」提到:「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諸天梵眾,悉共大會」,經文中沒有提到無色界天,請問無色界天是否參加這個法會?

答:無色界天不能參加這個法會,因為它是佛經講的八難之一。無色界天也稱作「長壽天」,人住在這種天裡面,什麼都不想學,佛來了也不理。這種天是六道最高的地方,沒有佛法,所以屬於八難之一。「八難」是指遭什麼難?沒有聖賢人教導。因此,無色界天沒有參加法會。21-090-0076

問:弟子對《楞嚴經》的一部分內容始終弄不明白,即是富樓那問佛:「若此妙覺本妙覺明,與如來心不增不減,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。」「無狀忽生山河大地」涉及世界最初起源,請問最初的湛然真性是否是佛性?如果不是,那是什麼?如果是,豈不是有佛無狀而生山河大地?修成佛豈不又有無明產生?經文中解釋「又如金礦雜於精金,其金一純,更不成雜」,問題說金礦雜於精金,不能同「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」比較,金礦雜於精金已經不明了,非為妙覺覺明如來心,請開示。

答: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,你可以詳細去讀第四卷,這段經文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為他解答。經文若是念不懂,你可以去研究註解。《楞嚴經》註解最著名的,古時候的代表是宋朝《長水疏》和明朝《楞嚴經正脈疏》。近代人對《楞嚴經》的著述也有十幾種,而以圓瑛法師的《楞嚴經講義》比較通俗,《楞嚴直解》比較扼要,這些著述都可以做參考。21-090-0078

問: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知土如影像,恆發弘誓心」,請問意思為何?

答:這兩句經文,前面一句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在事實真相中,我們應該如何做?佛菩薩絕不消極,決不是「一切如夢幻泡影」,什麼都不做了。而是「恆發弘誓心」,恆是永遠沒有間斷,弘誓就是四弘誓願。菩薩在修學時,弘願永遠在推動他,即使成佛之後,弘願也不間斷,這才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

  有許多人誤會學佛是消極的,而佛法絕不消極,佛法是無比的積極。佛教菩薩勇猛精進,從什麼地方精進?就是誓願精進。在沒有成佛之前,斷煩惱、學法門,成佛道是自利利他;成佛之後,自利圓滿了,就純粹為利他,利益一切眾生,哪有消極?如果釋迦牟尼佛消極,他就不必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,教化眾生。由此,我們能體會到佛法積極的一面,這一面才真正令人敬佩,決不是自悟就好了。

  既然一切都是夢幻泡影,何以還要積極的發弘誓願?因為虛空法界是一體,有的眾生沒有覺悟,我們要幫助眾生覺悟。就像這個身體局部麻木了,我們要不要幫它治療?譬如你的腿麻木了,你的手當然會替它揉一揉。所以,一切諸佛菩薩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是沒有條件的,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。而眾生有分別,不知道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,所以分自分他,就錯在此地。

  「心性幻化虛空法界」,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?《華嚴經》云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」虛空法界是心性變現出來的。芸芸眾生和太空中的無量星球,從哪裡來的?「根身影現國土眾生」,就是根身變現出來的。你真的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就開悟了,才知道「心性虛空法界一體,根身國土眾生不二」。你的慈悲心就像諸佛、法身菩薩一樣,自自然然流露出來,還需要別人來求你嗎?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作眾生不請之友。」哪裡還要人請?要人請,你就不慈悲了。所以,「知土如影像,恆發弘誓心」是這麼來的。

  這當中的事與理,我們都要清楚,自己的願心才發得起來。否則,天天念四弘誓願,念的是佛菩薩的,自己的四弘誓願沒有念出來,就得不到一點利益。所以,一定要把自己的四弘誓願念出來,才是真實功德。21-090-0082

問:請問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這兩句話的意思為何?

答:講得比較深遠,「生則決定生」是你的境界提升。「去則實不去」,因為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不是二,你往哪裡去?《中觀論》說「八不」,就是形容這個事實真相,如來果地上如是,凡夫亦復如是。六祖說:「不一樣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生佛不二是大乘法常講的,差別何在?差別是佛覺悟,知道是不二,眾生偏說是二。這是因為眾生的觀念、思惟違背了事實真相,所以稱作「凡夫」。眾生與佛的差別在於迷悟,除迷悟之外,一切體、相、作用都無差別。

  這個我們現在體會不到沒有關係,要慢慢在修行功夫裡面證實,這不是文字、言說,是要自己親證的境界,沒有入這個境界就很難懂。雖然自己沒有這個境界,但總希望有一天能契入這個境界。實在沒有辦法證得,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到西方極樂世界保證能入這個境界,而且非常快速。見了阿彌陀佛就懂了,沒見阿彌陀佛,要靠自己修行功夫,實在是不容易,因為你必須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盡才會懂。你今天不懂,就是因為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障礙了悟門、智慧。21-090-0082

問: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佛告彌勒,此諸眾生,亦復如是」,至「往昔世中,過失盡已,然後乃出」。《無量壽經註解》中提到,「義寂云,但望勝樂,劣樂為苦,如欣上者,厭下劣定為粗苦等,雖名為苦,非苦受也。」請問其義理為何?

答:這含義很深,實在講,苦樂從哪裡來的?從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來的。如果人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受是平等的,在極樂世界沒有樂受,不會感覺得快樂,在阿鼻地獄也不會感覺得有苦受。為什麼?你的心是平等、清淨。凡是有苦樂之受,這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佛講經隨順凡夫境界來說有苦樂,如果隨順如來果地的境界是清淨寂滅。

  《仁王經》講五忍菩薩,最高的境界是寂滅忍,寂是寂靜,滅是滅妄想、滅分別、滅執著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滅了,哪裡還有苦樂?我們就以禪宗惠能大師所說的例子來講,「苦樂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。你會嗎?如果入不二法,我們現在這個地方,是不是華藏世界、是不是極樂世界?再問問你,這個地方是不是阿鼻地獄、是不是餓鬼法界?你從這個地方去參,才能懂得真實義。所以,佛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,到最後佛告訴你,佛法也不能執著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你就真正契入不二法門,契入一真法界。

  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有?真有。我們現在住的地球,是不是真有?真有。我們這個地球真有,極樂世界也真有,一有一切有。阿鼻地獄是不是真有?真有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歷歷不爽,只要你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斷,無量的不同時空維次,它確實有。假如你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斷了,都放下了,這境界有沒有?還是有,雖有但沒有障礙,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「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」,就變成無障礙的法界。無礙就是一,所以《華嚴經》說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」「一」就是無障礙,「多」就是無量無邊的法界,就是無量無邊不同空間維次。所以,覺悟的人在樂沒有樂受,在苦沒有苦受,不是沒有苦、沒有樂。

  我們何以有苦樂受?因為執著有個「我」,我受了。「我」是什麼?「我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實,在《百法》裡面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你執著這個抽象的概念,就有苦有樂,就有迷有悟,有善有惡,有因有果。所以,雖然知道萬法皆空,我們還是要斷惡修善,還是要破迷開悟。21-090-0085

問:請問「諸法空相」如何理解?

答:「諸法空相」的意義,就是說一切法都沒有自體,都是因緣和合而現的幻相。相有,但不是真實的。真妄的定義:永恆不變的就是真;會變化的,無論變化的速度快慢,都不是真實的,就是妄。明白這個定義,我們就曉得人身不是真的。為什麼?它會變化,它有生老病死,剎那剎那在衰老,所謂是青春不駐。

  人是空相,一切動物、植物、礦物都不例外,因為山河大地、星球,乃至太陽系也有毀滅的一天,不過它的速度比較緩慢。所以,一切諸法都是剎那剎那在變遷,不是真實永恆的存在,這種現象就稱為「諸法空相」。21-090-0089

問:請問「真空妙有」和「一真法界」有關係嗎?

答:有關係。真空妙有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真空妙有,說法不一樣,境界是相同的。如果我們契入真空妙有的境界,就證得一真法界,證得一真法界一定是空有不二,就是大乘法講的「入不二法門」。真空就是妙有,妙有就是真空,空有不二。《心經》云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就是不二的意思。「色」就是妙有,「空」就是真空,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21-090-0090

問:請問「無我」、「自性」意思為何?與天主教信仰有何異同?

答:佛法說「無我」,是無一切眾生執著的「我」,沒有這個「我」,只有真我。大乘佛法講「四淨德」,就是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。「常」是一般人講的永恆、永生;「樂」是一切苦都沒有了;「我」是自己能作主,自己能自在。譬如,你希望年年十八歲,但是做不到,因為會衰老,你就沒有「我」。佛法裡面得大自在,那是真我。「淨」是清淨,身心清淨、境界清淨,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性德。現在這個相變了,佛說是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正報是心、念頭,我們的心不善,把本善的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。

  境界確實是隨心轉的,今天這個環境如此污染、不善,如果我的心清淨、純善,我居住的環境就是清淨、純善的。他的心不清淨,行不善,即使他生活在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會變現虛幻的法界,他在裡面就會受苦受難。佛菩薩的心純淨、行為純善,即使在地獄裡面,他也是住一真法界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示現三衣一缽,天天去托缽,實際上他生活在一真法界,雖跟我們的身體同住,境界、受用完全不相同。這個道理並不難懂,比如說我們幾個人在一起,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,有人生活很歡喜,有人生活憂悲苦惱,所以境隨心轉,這是真的。

  由此可知,境不是真的,身也不是真的,心也不是真的。真心是不動的,真心是離念的,我們還會起心動念,這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現前,用智了,你就是法身菩薩。

  十法界裡面,都是用妄心,到一真法界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,他們用真心,不用妄心,所以永遠住一真法界。但是他們可以應化在十法界裡面,雖然應化,應化身還是住一真法界,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都要懂得。

  與天主教的信仰有沒有異同?不一樣,天主教的信仰是生到天道。我們觀察天主教的修行,他沒有離欲,就是沒有離開財色名食睡,沒有離開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也沒有離開「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」。由此可知,可以肯定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而是生到欲界天。如果不斷五欲六塵,他在欲界天;五欲六塵斷了,心地清淨,財色名食睡的觀念沒有了,就生色界天,但還出不了六道輪迴。這是不同之處。21-090-0090

問:《要解》云:「利根一日不亂,鈍根七日才不亂,中根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日不定。」請問這是什麼意思?

答:這是一種說法。我們從蕅益大師這幾句話來想想自己,利根念一天就一心不亂,我們做不到;鈍根念七天才一心不亂,我們也做不到;當中的,則不必說了。很多人念佛不只七年,為何還不能達到不亂?妄想、習氣太重。妄想、習氣的根何在?自私自利。會造作十惡業,根源都是自私自利。為何會自私自利?不曉得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《無量壽經》上,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,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還是鈍根。我們跟阿闍王子等人差不多,生生世世都被自私自利害了,所以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。哪些是性德?十善是性德。

  現前經濟不景氣,我們與伊斯蘭教交往,看見他們正在建造老人療養院,我們幫助他。看見印度教在建造戒毒療養所,我們也幫助他。許多人問:「你們為何要這樣做?」因為我們是一體,幫助任何一個眾生,都是幫助自己,「生佛不二」,「自他一體」。明白了,我們做得歡喜、痛快;不明白之人,總是想侵犯別人,佔別人便宜,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。

  我常常跟大家講,學佛想要功夫得力,就要從改變錯誤觀念下手,第一就要放棄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,第二要放棄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這種心理與行為。這兩者能做到,學佛就有本錢,想得一心就有可能。若念念當中,還想控制人事物,佔有人事物,一心不亂就永遠得不到,這是老實話。凡是念佛功夫得力的,都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沒有控制、佔有的念頭,這才能入境界。

  學講經的同學們,若不在這上下功夫,經就講不好。念頭真正轉過來,經就講好了,因為你本身是佛菩薩,佛菩薩講佛菩薩的經,怎麼會講不好!學佛,學菩薩,就要像佛、像菩薩。

  另一種說法:利根能七天不亂,鈍根僅一天不亂,中根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天不定。這是說得一心的保持。這兩種說法,前面一種是真實說法,後面一種是方便說法。方便說法是講不亂,不是講一心。念佛的功夫能保持多久?上根的人七天心都不亂;鈍根的人只能保持一天不亂。這雖然是方便說法,我們也做不到,若你真做到一天不亂是鈍根人,這就是「功夫成片」。所以,最重要的是要能保持。

  我們今天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功夫不得力,有兩種原因:第一是我們過去生中所培之善根、福德不足,《彌陀經》云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第二是我們聽經太少,沒有真正懂得經義。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教導我們要「深解義趣」,我們對於經教解得很淺,所以境界轉不過來,這是我們的病根。過去生中善根、福德雖然薄,若這一生有殊勝的因緣,每天有機會讀經聽教,也可以彌補過去善根、福德之不足,這一生也能成就。

  我本身就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足,但是這四十七年來,天天讀經,天天研教,境界才轉過來。若不是四十七年鍥而不捨,仍然還是自私自利的心。美國人第一個觀念,就是如何保護自己,講究隱私權,這是錯誤的,大家一定要清楚明瞭。20-014-0324

問:《無量壽經》第三十四品「心得開明」,請問「實當念佛」是否為因?「截斷狐疑」等等是否為果?

答:這樣也能講的通。實在講,這兩句話是世尊苦口婆心勸導我們。「實」是實實在在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實實在在應當念佛,「念佛是因,往生成佛是果」。「截斷狐疑」就是決定不能懷疑,懷疑就產生障礙,念佛不能往生,這一生空過多可惜!20-014-0328

問:《地藏經》云: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。」請問為何如此說?

答: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。我們冷靜觀察現代社會,經上所說的確實是事實。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,爭取自己的利益,這樣的心行就是罪業。這種說法,一般人很難接受,諺語所謂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哪一個人不為自己?外國人也講「隱私權」,與中國人的觀念完全相同。

  佛為何說這是罪業?佛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現在變成凡夫,這就是罪業。為何會變成凡夫?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變成苦惱凡夫。由此可知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是罪。凡夫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這三件事情相應,所以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。

  只要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。本來沒有六道輪迴,也沒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都是我們不善的念頭變現出來的。若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,就能脫離六道輪迴,超越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,生如來家,與一切諸佛如來同一知見。千經萬論,無非就是要說出此事實真相。

  無始劫來,我們受煩惱習氣的薰習太深了,所以古人常說「三天不讀聖賢書,面目全非」。煩惱是貪瞋痴慢,對治的方法是必須要捨棄自私自利,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與佔有的妄念。控制與佔有,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,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不是學來的。若讓煩惱習氣繼續增長,必然造作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。一般人總認為損人可以利己,實際上損人決定害己,害自己墮三途,害自己墮地獄。

  可是這種煩惱習氣已經根深蒂固,不容易斷,起心動念就起現行,就想管別人的事,就想控制別人,希望一切人都聽自己的。這就是六道輪迴的根,也是三途地獄的根,佛教我們要將此病根拔除。只要念頭轉過來,念念為眾生、為社會、為世界,為別人著想,絕不想自己,這些毛病習氣自然就斷了。所以,我們每天讀經、聽經、拜佛,就是為了提醒自己轉念頭。我們要想救自己,要想在這一生往生不退作佛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20-014-0510

問: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假使供養恆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」,請問應如何理解?

答:何謂正覺?就是求戒定慧。我們要努力認真修戒定慧,別人做不做與我們不相干。如今之社會狀況,求自度比什麼都重要,自度而後才能度他,自己沒有得度時,想幫助別人是絕對辦不到的。求自度最好的方法,還是印光大師的教誨殊勝。

  今天世界動亂,人民生活痛苦,貧富貴賤皆苦,且沒有安全感,不知日子要如何過,也不知道將來災難如何變化。這些都是事實,但只要我們堅勇求正覺,都能度過。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隨順佛陀的教誨。

  而《印光大師文鈔》是很好的學習課程。我初學時,李炳南老師勸導我,懺雲法師也勸導我,一定要好好的學習,要堅定信心、願心,有信有願,認真努力把經教和祖師的教誨,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、思想見解,就可以消災免難,感動鬼神,進而轉變我們的生活環境。21-171

問: 《阿彌陀經》云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」請問此句經文真正的意義為何?

答:此句經文,佛教導我們,念佛法門不是普通法門,所謂「難信之法」。非但一切眾生難信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也難信。不單一般菩薩難信,許多法身大士亦難相信。何以故?實在不可思議!經典中介紹,從凡夫修行到佛的境界,所需時間之長是天文數字,即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從何時算起?並非從我們現在算起,而是從「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超越六道、十法界,進入一真法界的那天算起,即是圓教初住菩薩。第一個阿僧祇劫,修滿三十個位次: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。第二個阿僧祇劫,再修七個位次:初地到七地。第三個阿僧祇劫,修三個位次: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上面才是等覺。在此過程中,此四十個位次的修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。好比上學讀書一般,大學要四年才畢業,是從進入大學這天算起,大學之前不算!若將以前的時間計算進來,學佛成就的時間需要無量劫!

  我們今天聽聞佛法,對佛法有興趣、生歡喜心,坐在此處聽經兩小時,不容易!外面街上的行人,你請他進來聽經,是否坐得住?他為何坐不住?沒有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所以,經上講我們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是無量劫前就開始學佛累積的。但至今仍是如此程度,何以故?雖然天天念書,好像也在用功,但年年考試都不及格,生生世世都不及格。雖不及格,但是無量劫累積的善根、福德是真有的。否則,此生縱然因緣具足,遇此法門仍然不會信受,今生依舊不能成就。

  善根、福德究竟須累積多厚,才會相信念佛法門?《無量壽經》中介紹到,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,皆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。佛為其宣講《無量壽經》,其聽聞之後生歡喜心,並發願將來成佛也如阿彌陀佛。僅動此一念,歡喜阿彌陀佛,還未發心念佛求生,他們過去生中就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以此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往生淨土的念頭還生不起來。換言之,今天遇到念佛法門,真正能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,其過去生中供佛修積的善根福德,決定超過供養四百億佛。如此深厚的善根、福德,遇到因緣,方能成就!

  所以,往生之人絕非普通人。你勸別人,別人不相信,不相信是正常的,相信才是不尋常。何以故?此法門是作佛的法門,念佛往生即是成佛,一生成佛,而非成菩薩、成羅漢。所以,此乃決定一生成佛的法門,若無深厚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決定不可能信受。我們明瞭此句經文的含義,自己遇到念佛法門生歡喜心,發此決定求生的願望,便明白自己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決定超過阿闍王子。21-058-0001

問: 《四十二章經》中「施飯轉勝章」云:「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」請問何謂「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」?

答:此句經文講供養。供養再多的諸佛,比不上供養一位「無修無證之人」。何謂「無修無證之人」?大乘經告訴我們,如《華嚴經》的法身大士便是無修無證之人。心地清淨,離開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此人是真佛。你供養的那些佛是著相的佛,是十法界中的佛。十法界之中,六道以上,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

  天台宗所謂四教: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。十法界中的佛是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,皆未離開十法界。此佛確實是從菩薩證得佛果,但其無明未破。天台宗所謂「六即」,乃「相似即佛」,並非真佛。若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,就是真佛,如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稱為「分證位佛」。但其尚未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即無上正等正覺,這才是圓教的佛果。對此不可有誤解。

  圓教初住以上菩薩的修行境界,我們無法想像。何以故?他們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已經契入所謂「無功用道」的境界了。此境界很難理解。從前李炳南老師講解到此處,舉個比喻說,好比帆船借風力行駛,即將到岸之時,先收帆,再用竹桿撐到岸邊。借風之力,有力就是有分別、執著,是有修有證;即將靠岸時,帆雖收下,還用竹桿撐行,還是有修有證;離岸一、二丈距離之時,撐桿也放下了,任船自然前行,那就是無修無證。此境界高明!十法界之中的菩薩、佛皆是有修有證,入一真法界方是無修無證。

  所以,應在此處比較功德的高深。此句經文真正的含義是教導我們用清淨心,不著相,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如此修供養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、圓滿的。若有分別、執著,你的供養是有界限的、有範圍的,再大的功德也變得很小,何以故?你有分別、執著,你的心量跟虛空法界不相同。離了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的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廣大。21-058-0001

問: 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中有一句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請開示。

答:此句經文是講精神與物質是一不是二,意義甚深。如果精神與物質是二,我們的心就不能轉變物質;正因為它是一,所以心可以轉變物質,佛才說「境隨心轉」。物質就是色法,以「色」代表物質;以「空」代表自性,代表心性。為何以空代表心性?因為心性沒有形相,是我們六根無法接觸到的,眼無法見,耳無法聽,但是它確實存在,而且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能夠轉變外在境界,佛於唯識經論中常說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此心想是空,一切法是色法,色法是從心想變現出來的。因此,說「色不異空」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也就是說,色是現相,現相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現相;自性是能現能變,現相是所現所變,能、所是一不是二。明此深理即非凡夫,此為圓教初住菩薩之地位,《華嚴經》講的法身大士。因為確實真正的明瞭,所以煩惱、憂慮、妄想才完全沒有了,見解與諸佛菩薩無別。《心經》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,可以說是佛法的核心,把整個佛法詮釋得清楚圓滿了。21-076-0001

問: 請問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、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的意思為何?

答:此為佛教的名詞術語。三千大千世界是說一尊佛教化的範圍,有很多人說這是銀河系。可是黃念祖居士的說法不同,他說「一個銀河系只是一個單位世界」。那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個銀河系?十萬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就是一尊佛的教區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死,只是離開地球,到別的星球去教學,他的教區如此之大,無處不現身。此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空間。

  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是名詞,此句是印度梵文音譯而來,中文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就是我們學佛追求的目標。佛教是教育,決不是宗教。若把佛教視為宗教,在佛法中就得不到絲毫利益。教育有學位,如大學有學士、碩士、博士;而佛法中也有三個學位:阿羅漢、菩薩、佛。佛如同博士,菩薩如同碩士,阿羅漢如同學士。

  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譯為中文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正覺就是思想見解完全正確。正確的標準為何?與事實真相不違背,稱為正覺。「正覺」就是阿羅漢;「正等正覺」是菩薩,境界更提高一層;「無上」就是圓滿,沒有再高了,所以「無上正等正覺」就是佛。此為佛教的學位,即是得到學位的三個條件。21-076-0001

問: 何謂隨順、隨喜?

答:隨順跟隨喜都在普賢十願的隨喜功德,恆順眾生,這是法身菩薩所修的。隨喜可以斷嫉妒、瞋恚、傲慢;恆順能夠跟一切眾生融合成一體。法身菩薩的境界是向上提升,真正能夠做到自己與整個宇宙是一體。但是初學也應該學習隨順、隨喜,因為我們凡夫煩惱習氣重,當有嫉妒心的時候,就要破壞、障礙別人。故看到別人得到好處,能生歡喜心,這就是隨喜,沒有嫉妒。能恆順眾生的人沒有成見,不會強求他人依自己的標準來行事,能夠隨順別人。

  隨順就是不為自己而為整個眾生著想,但是也要有智慧來判斷。例如當別人的思想、行為,對社會沒有重大的傷害,就可以隨喜;若有重大的傷害,就不能隨喜。對我自己有重大的傷害,但對社會大眾有重大的利益,我願意捨己為人,隨喜眾生。隨喜和隨順之心旨在為世間一切眾生服務,是為護持正法。這個生命總會結束,若是因隨順、隨喜而喪失生命,你決定提升天道去了。

  這些年來,我遭受別人毀謗、侮辱、陷害時,絕對禁止有人替我說話。我用反省的心來面對,所謂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我感謝他,提醒我自己有過失。這是自己必須有的修養功夫。在《金剛經》上提到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體,忍辱仙人不但沒有一絲毫恨意和瞋恚,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。歌利王的後生就是憍陳如尊者,是第一個證阿羅漢的。歌利王的殘害,使釋迦牟尼佛在賢劫千佛中由第五名,超越了第四名的彌勒,而提前成佛。佛是不妄語者,從這個事情我們明瞭逆境、惡緣不一定是壞事,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事情,以歡喜心來接受,學習釋迦牟尼佛完全用善心,沒有一點惡意回應他人的不善,這樣才能隨緣消舊業。21-255-0001

問: 《金剛經》中「世尊而說偈言。若以色見我。以音聲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見如來」。因弟子學識淺薄,當時我楞住了,我想我們一心念佛就是為了見佛,那念佛不是以音聲求佛嗎?

答:《金剛經》是禪宗修的,是性宗修的,不是淨土宗修的,你修淨土宗就是要見佛,修《金剛經》就是不能見佛。所以你要修淨土,要讀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可不能看別的經,否則你不能往生,因為夾雜就禪不禪,淨不淨,自己毀自己,釋迦牟尼佛沒有這樣教你。佛講的經,就好像藥鋪裡頭各種的藥都有。如果這個法門可以救你,就是藥對了,病就好了,但是可不能吃錯藥,因為學錯法門也可以讓你墮阿鼻地獄。所以,學佛一定要有老師,老師就好像是醫生、護士照顧你,否則你就亂吃藥。我們要想學《金剛經》上那些理論、那些境界,可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,這是有層次的。佛所說的《金剛經》是為法身菩薩說的,因為他們能離一切相,而我們凡夫做不到離相;但是淨宗是著相修行,很能夠契合現代人的根性,所以稱為易行道。21-267-0001

 

淨空老法師專集網站 e-mail: amtb@amtb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