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>首頁>答疑解惑

請點選目錄

佛學篇

問:請問思考屬不屬於起心動念?

答:思考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,念頭有淨、有染,有善、有不善,其中差別很多。與性德相應的善念是健康的,與性德相違背的念頭是不健康的。學佛的人要常想佛的教誨,將佛的教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,這個很重要。做到之後會有悟處,對佛的教誨就有更深更透徹的理解,這是智慧現前。解能幫助行,行又能幫助解,解行相應,解與行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如是。21-090-0014

問:請問人是怎樣來的?世界是怎樣來的?

答:這個問題很廣,不是兩個小時能講得完的。你想知道,可以去看《楞嚴經》,裡面講得很詳細。如果你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,實在是不太容易。我勸你把這個問題放下,不要去理會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到極樂世界去問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會給你講得很詳細。21-090-0019

問:請問人有靈魂嗎?靈魂在人體的哪一部分?

答:我問你一個問題,你晚上睡覺會不會作夢?你那個夢是在哪個部位?是在頭上、眼睛上,還是在手上、腳上?從作夢就能肯定靈魂存在。靈魂離開身體,就像這個人作夢去了,不會再醒來,就這麼回事情,它到另外一個空間去生活了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人有沒有死?沒有死,死是你的靈魂離開這個身體到另外一個境界,去找另外一個身體。

  此地又必須跟諸位解釋,魂不靈。如果魂是靈的話,你來投胎一定會投胎到帝王將相之家、富貴之家,一出生就享福,那多自在!你為什麼投在一個平常人家?為什麼到餓鬼道、地獄道、畜生道?由此可知,它不靈。它究竟是什麼樣子?魂是迷惑顛倒。你要不相信,你細細去思惟,晚上作夢,在夢中的頭腦,決定沒有清醒時這麼清楚。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夢境裡迷,醒過來頭腦清醒。

  人神識離開身體就跟作夢一樣,所以是迷魂,不是靈魂。孔老夫子講了實在話,他在《易經•繫辭》裡說:「遊魂為變,精氣為物。」魂是什麼?速度很大,到處飄蕩,不穩定,說遊魂與佛法講的神識的狀況非常接近。21-090-0021

問:人之初,還沒有到人間來,請問到人間的意義是什麼?

答:經上有解釋,「人生酬業」,過去造的業,現在要受果報,所以來六道受生。我們講投胎、來受這個身,有兩個原因:一是來受果報的;另外就是諸佛菩薩乘願再來,示現度化眾生的。21-090-0021

問: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有感性,不只人類有靈性。請問靈性是從哪裡來的?

答: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靈性是本具的,不是從哪裡來的。沒有來去、沒有生滅,是本具的,這才是真正的自己,禪宗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也就是你講的「靈性」。

  你說一切生物都有感性,這個「感性」,以佛家而言,在動物(有情眾生)稱為「佛性」,在植物、礦物(無情眾生)稱為「法性」。佛性跟法性都是本具的,沒有來去。

  確實每個人的靈性有高低不同,最高的是佛菩薩的靈性,我們跟他相比就差遠了。這個原因何在?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一切眾生的靈性是平等的,決定沒有差別,但以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。我們今天靈性沒有了,變得很弱,就是因為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摻雜在靈性裡面,把靈性搞得不靈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佛苦口婆心教化眾生,教的就是這個。只要我們哪一天覺悟,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了,我們圓滿的靈性就恢復了,這個恢復就稱作「成佛」。21-090-0028

問:請問何以佛經中重複的字句很多?

答:佛法的教學不怕重複,不斷的重複,多次的重複,不厭其煩的重複,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沒有開悟。「重複」是中國人所謂「苦口叮嚀」,這是慈悲到了極處!我們明白之後,才真正知道要感恩。如果不是一再的重複,我們非常健忘,一轉眼就忘記了。千叮嚀,萬囑咐,我們都回不了頭,這才曉得自己業障多麼重。

  「業障深重」,這句話我們聽了很多,但是並不理解。若真正能體會到一些,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了,回頭的念頭也會生起,真正想去依教奉行。

  中國古人不喜歡繁複,這跟印度人不一樣,印度人是不斷在重複。中國的言語文字講求簡要詳明,正因為如此,中國開悟的人數比不上印度。上根利智用點到為止這個方法行,但是對於中、下根性則不得力。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佛在印度講經用這套方法,真的是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。21-090-0032

問:有些同修經常請其他法師來講開示,我不願意去聽,也勸人不要去聽,請問這個作法對嗎?恆順眾生如何講法?

答:如果我們修學確實開悟了,所有眾生講經說法,只要他講的是正法,不是邪法,都可以去聽,邪正一定要辨別清楚。雖然他講的與我們修學的法門不同,我們也應當去,這是莊嚴道場。讓初學的人看到道場聽眾很多,增長信心。甚至於初學講經的人說的是正法,我們也應當要莊嚴道場,這是正確的。如果自己功力不夠,聽別人講其他法門,自己心裡做不了主,就不可以去聽。你沒有定力,修學沒有基礎,這種狀況你不去是正確的。

  「恆順眾生」是普賢十願之一,這是對法身大士說的,我們也應當要學習。放下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一切都隨順別人。在隨順的時候,一定要觀察清楚,若是善法我們就隨順,若是惡法就不能隨順。隨順是理智的,不是感情的。21-090-0033

問:生命是永恆的,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請問是否有個定數?若有,是誰確定這些定數?

答:生命確實是永恆的,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。既然不增不減,哪來的定數?你要是以為有個定數,就又打妄想了。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真相大白,你才完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心裡夾雜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障礙,障礙我們見道。何謂見道?明瞭宇宙人生真相。何謂定數、不定數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所有現象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幻化的,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念頭就沒有了。

  生命是永恆的,不生不滅,佛家不稱「生命」,稱「神識」,中國人講「靈魂」。六道眾生隨著業力去投胎,捨身受生。佛家講有兩種生死: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,這兩種生死也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但是這個虛妄,你必須轉八識成大圓鏡智才能真正了解;沒有轉八識成四智,你還是免不了墮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之中,只是程度上的淺深差別。由此可知,修行證果確實不容易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,才能超越六道;沒有分別,就超越十法界;到最後沒有妄想,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。

  佛教我們破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法相宗講理講事非常微細,這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手段。你喜歡想,就出很多題目讓你想,想到最後你不想想就放下了,這用的是「思盡還原」。習慣用頭腦、用思惟的人,相宗教你拼命去想;不喜歡用腦筋的人,不喜歡想的人,淨土宗教你不要想。由此可知,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,教學的方法都不相同,但是最終的目的是「一切放下」,這才能見到事實真相。21-090-0033

問:我在學校教「聲學」時,常舉經典中佛說「聞性」的實相,與物理學中的「聲學」不一樣。請問這樣算不算誤導眾生?

答:這個問題問得很深。佛家講的聞性,是《楞嚴經》上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,菩薩從凡夫修行成佛,就是用聞性的功夫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如果你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,一定要讀《楞嚴經》,要在這部經典上下功夫。跟聲學有同的地方,也有不同的地方,都必須辨別清楚。

  「反聞聞自性」是一種很高的修行方法,一般人決定做不到。實在說,這是禪宗高級的修行法,不是普通的修行法。你能夠了解更好,不了解就勸人老實念佛。用音聲也很好,古德常言:「佛號從心裡生起來,口裡念出來,耳朵聽進去。」這個方法很能攝心,與聲學也有一些關聯。21-090-0034

問:從畫像上看,佛菩薩的身體也像有血有肉的凡人身體,請問何以會不生不滅?

答:你看的畫像、塑像是有生有滅,佛菩薩的應化身也是有生有滅。阿彌陀佛雖然壽命很長,將來還有入滅的一天。阿彌陀佛入般涅槃時,上午入般涅槃,下午觀世音菩薩就補佛位,示現成佛,誰說沒有生滅?

  不生不滅是講法身,「法身」沒有生滅,「報身」有生不滅,「應化身」有生有滅。西方世界講佛有四土,阿彌陀佛的應化身還是有生有滅。我們現在這個身也有三身,我們的肉身是應身,有生有滅;我們的報身有,但是沒有證得;我們的法身也有,也沒有證得。法身是我們六根的根性,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,在眼稱為「見性」,在耳稱為「聞性」,見聞覺知,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這是不生不滅。

  世間人也說「精神不滅」,精神與肉體合一。但是肉體有生滅,精神不滅。我們看外國討論輪迴的書,他們說「靈魂」,靈魂是不生不滅的。「靈魂」就像駕車的人,「肉體」就像車,你千萬不能把車當作自己,否則就錯了。車走了幾十萬里,不能再走了,丟掉再換一部車,就是「投胎轉世」。這個身不要了,再換一個身。身有生滅,靈魂沒有生滅,這種認知比一般凡夫高得多。可是佛法告訴我們,靈魂還是有生滅的,真正沒有生滅的是靈魂的性,在佛法稱作「心性」,這是不生不滅。21-090-0048

問:請問「知見立知」與「作觀」有何差異?如何區分?

答:這樁事情,佛在《楞嚴經》講得非常清楚,這是一個大問題。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,我們初學的人對於這一句的意義很不容易理解。如果要講這四個字,兩個小時都講不清楚,你最好先讀《楞嚴經》,有了基礎之後再來問。21-090-0048

問:法師說:「隨緣是指隨順佛法的道理,而非隨順人情。」這是一個充滿人情的社會,如果隨順佛法而不隨順人情,往往不盡人情,使周圍的人離你而去。佛法不離世法,佛法不壞世法。佛法求明心見性,世法追求五欲六塵,請問這當中是否互相矛盾?

答:佛法不壞世間法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怎麼會不順人情?不順人情不是佛法,佛法是順人情。以智慧順人情,他不迷,那是佛法;以迷情順人情,那是世法。世間人不能通情達理,迷惑在裡面,跟佛菩薩不能相比,所以世人必須要學佛。佛法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,佛法應用在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才真正得到幸福美滿。若學佛是不近人情,把人都得罪了,讓人遠你而去,這是不通佛法。

  惠能大師講:「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」你懂得世法與佛法是一不是二,才真正了解佛法。既然是一,為何又分世法、佛法?就是覺、迷而已。覺,世法就是佛法;迷,佛法就是世法。佛說:「迷悟不二。」為何說迷悟是一不是二?事是一樁事情,迷是它,悟也是它,所以迷悟不二。法有沒有改變?沒有。迷,法也不會變成迷;悟,法也不會變成悟。諸位細細參這個道理,離心意識參,才能將這個道理搞得透徹明白。

  世間人追求五欲六塵,五欲六塵是不是佛法?覺了就是佛法。每天誦經、念佛、拜懺是不是佛法?迷了就不是佛法。世法、佛法在迷悟,不在事相。事相當中沒有迷悟,迷悟在人心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,勝熱婆羅門、甘露火王、伐蘇蜜多女追求的是五欲六塵,就是貪瞋痴,那是佛法,因為他不迷,他覺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有作天王、人王,有經商、做工,各行各業,男女老少,全是佛法。

  譬如,永明延壽禪師未出家前是一位小公務員,每天偷盜公款去放生,它是佛法還是世法?是佛法,因為他不迷。世法、佛法不在事相,在一念之間。一念覺,為利益一切眾生,這是佛法;一念迷,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,這是世法。所以,世法與佛法是一法,不是二法。21-090-0048

問:弟子曾聽一位法師在錄音帶中說,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要害是「真妄和合」。《大乘起信論》是馬鳴菩薩所造,一直為全世界歷代祖師、大乘行者視為寶典。請問他的批評是否不當?另外,這位法師在說禪的錄音帶中,忽然機鋒一轉,說:「到底是哪一位祖師說的『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』?」他說:「不變怎麼能隨緣?祖師怎麼會說這麼沒有開悟的話,以致後人都照樣學著說了。」弟子在學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時,見蓮池大師及一些大德也常說這句話,請問到底是祖師不開悟,還是法師貢高我慢?

答:我們對這些人的批評,最好不要放在心上。他批評得恰當不恰當,與我們修學都沒有關係,關鍵在我們自己對於大乘經論有沒有信心。你的話說得很好,歷代祖師大德都非常重視《大乘起信論》,我們看許多祖師大德的著作,有很多引用這部論典的文字;由此可知,它得到歷代祖師大德們的認同,這是決定沒有錯誤的,我們應當要信受奉行。

  這句話不但是祖師說,佛菩薩也常說。我過去講經把這兩句話又加了兩句,我說了四句。古人只講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,我又加「隨緣隨著變,不變不隨緣」。這四句是四個不同的境界,「不變隨緣」是佛境界,佛教化一切眾生,在十法界裡面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,他能應機說法,隨類現身,但是他不變,這是「不變隨緣」。「隨緣不變」是菩薩,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。「不變不隨緣」是二乘,阿羅漢、辟支佛是不變不隨緣,他們不度眾生。凡夫是「隨緣隨著變」。你們想想,我有沒有說錯?

  我也沒有開悟,所以說這個話與開悟與否沒有關係,不要去執著這些,知道這是四個不同的境界就好了。我們今天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都要隨緣,隨緣裡面學不變。學什麼不變?真誠心不變,清淨心不變,平等心不變,覺悟心不變,慈悲心不變。順境裡不變,逆境裡還是不變,這是真正會用功。21-090-0053

問:從漸進法門改為圓頓法門,說圓頓法門高,成就快。請問對嗎?

答:這個說法沒錯,問題是你能不能頓得了?初學佛時,我的老師也告訴我這件事情:「圓頓是快、是好,一步登天,但你一步要能上得去,若上不去掉下來,粉身碎骨就摔死了。」所以,學佛是兩條路,一個是漸門,就好像走路一樣,慢慢走。好比上五樓,你爬樓梯一階一階往上升,這很慢、很累。你要是有武功,從樓下一跳就上來了,行!問題是你有沒有圓頓的功夫?如果真有這個本事,成就很快。沒有這個本事,老老實實爬樓梯,登上一級就有一級的成就,這是老實修。21-090-0054

問:教下不能談般若,一談般若必墮地獄,請問為什麼宗門可以談般若?般若本不可思議,佛說般若二十二年,一直是隨心應量的方便說,佛也是無說的。所以,教下不談般若也是方便說,非真般若,若說是在說真般若就是謗法,當然要墮地獄,請問對嗎?

答:自古至今,教下的法師講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般若經》的人很多,這是事實。但何以古大德有這些說法?諸位看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就明白了,裡面有詳細的解答。

  江居士一生研究般若,他是屬於教下,不屬於宗門,他是念佛往生淨土。他在《講義》裡說得好,般若不是不能講,如果不能講,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般若,這二十二年不是害死眾生,都讓眾生墮地獄嗎?那佛就有罪了,哪有這個道理!所以,江居士講,般若要講就要講得詳細,不要讓人聽了誤會,道理在此。如果講得不透徹,讓人產生誤會,這是有過失,這才墮地獄。

  民國以來有兩位大居士,專門在般若方面下功夫,一位是江味農居士,他在《金剛經》上一門深入,用了四十年的時間;另一位是周止菴居士,他也是一生專攻《般若心經》,也用了四十年的時間。他們是我們最好的模範。江味農居士有《金剛經講義》,周止菴居士有《心經詮注》,都是般若權威的註解。21-090-0066

問:當年魔王波旬對釋迦牟尼佛說:「末法時期要將魔子魔孫放入佛門來破壞佛法。」請問波旬為何會墮落成魔王,有什麼好的方法使魔王早日改邪歸正?

答:方法不是沒有,完全在自己的修行。一念正,妖魔鬼怪都成佛;一念邪,諸佛菩薩都變成妖魔鬼怪。實際上,外面境界是無佛亦無魔,這是向上一著給你講真話。佛跟魔從何處現的?從自己心裡現的。魔王是我們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變現出來的,我們自己能改邪歸正,魔也來護法,就像魔王波旬當年也是世尊的弟子,也護持佛法。這裡面的業緣非常複雜,要想了解詳細的狀況,可以去讀《楞嚴經》,裡面講得很詳細,很值得我們做參考。

  今天這個世界法弱魔強,最重要的因素,可以追溯到一百年,也就是佛法逐漸衰微了,講經說法的人少了。在往年,學佛出家真正是修苦行,生活過得比一般人苦。如果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,現在沒有人願意出家,還願意出家的是真有道心。現在寺院的生活太富裕,錢太多了,妖魔鬼怪一看有利可圖,也都來出家。他出家不是來修道,而是來享福,他覺得寺廟賺錢容易,做這個行業,頭可以仰得高高的,別人跪著把錢送來,真的比做任何行業都好,所以這些妖魔鬼怪就來了,這些都是沒有道心的。魔如何能破壞佛法?佛門裡不能堅持祖師大德的傳統教誨,所以招惹這麼多妖魔鬼怪進來。真正修苦行的人,誰願意到我們這裡來,請他在我們這裡吃一餐飯,他都覺得難受,他會來嗎?一定要懂得此理。

  新加坡前任總統曾經到新加坡「佛教居士林」和「淨宗學會」來參觀,中午與我們一起吃飯。他說:「你們十幾、二十道菜,我每一餐才五道菜。」現在我們是多大的福報,超過釋迦牟尼佛太多太多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托缽,只可以托七家,七家托不到要回去懺悔:「今天為什麼沒有人供養?是自己修得不好。」從前出家人過的是什麼生活,想想今天出家人過的是什麼生活。從前出家人發的是什麼心,現在出家人又是發的什麼心。我們從此地仔細觀察,魔來擾亂的原因就不難明瞭。21-090-0066

問:有人說都看破了,就是放不下,認為看破比放下容易,請開示。

答:「都看破了,就是放不下」,還是沒看破。如果真看破,沒有放不下的。凡是沒有放下,決定是沒有看破。說老實話,放下容易,看破難,豈有看破不能放下之理!

  佛法,就如同孫中山先生講的「知難行易」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跟章嘉大師討論過這個問題,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?是知難行易。如果你能透徹了解,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之間,你就曉得多麼容易!可是你要是看不破,那就太難太難了。21-090-0068

問:佛是常住於寂滅法忍的境界之中,當眾生有感時,佛就有應,這是自性起用。請問當眾生無感之時,佛所住的寂滅境界和阿羅漢的寂靜涅槃有何不同?

答:這當然不同!眾生的感應,不是我們想像「人家有感,我們就有應」的想法,這個想法是錯誤的。佛的應連痕跡都找不到,所以說不可思議。如果有一點點痕跡存在,那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不但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感應是不可思議,連菩薩、阿羅漢的感應也都不可思議。

  感應,是從人的思想、理念來講的,實實在在是沒有辦法形容的,所以才說個「感應」,實際上連感應二字都無法形容。古人講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才講到了真實,也就是大乘經說的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不思議解脫境界是如何,我們永遠無法想像,這是實在的。21-090-0069

問:請問佛為何要帶惑潤生,在如來果地上不能度眾生嗎?

答:因為佛在果地上沒有形相,眾生接觸不到,所以佛在如來果地上不能度眾生。因此,佛要度我們這些人,一定要示現在人間,變現人身跟我們在一起,才能教導我們;佛如果要度畜生,一定也要現畜生身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」佛是隨心應量。《普門品》云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」,不現身就無法教化眾生,要教化眾生,現身是一種手段。21-090-0070

問:請問如何能儘快見到實相,是否見到實相後才能真信佛?

答:你的話說得也有道理,見到實相之後的確是真信佛。什麼人見到實相?《華嚴經》講的初住菩薩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這是見實相,也稱為「發心住菩薩」,他真信。天台大師講,四聖法界是相似位,六道凡夫是觀行位。但是每個人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同,善根特別深厚的,譬如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,那是頓超,他是從初發心一超就接近實相位。他學佛只不過三年多,就有如此殊勝的成就,這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深厚。他沒有妄想、雜念、疑惑,對老師有決定的信心,所以成就快速。21-090-0072

問:大陸的《禪門日誦》寫著:「收徒皈依有吉凶禍福之日」,請問是否正確?

答:《禪門日誦》寫的這句話,在佛陀經論裡面沒有依據。佛經說:「境隨心轉」,如果心地善良,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。我們要心轉境界,而不是境界轉心。若選擇吉日良辰,我們的心就已經被境界轉了。21-090-0072

問:請對「法」開示。

答:六塵是六根起用的對象,眼所見的都稱作「色」;耳根起作用的對象都稱作「聲」;意根,意是念頭,念頭所念的對象都稱作「法」。法塵與眼耳鼻舌身五塵所對的,有無關聯?有,五塵落謝影子就稱作「法塵」,所以法塵的境界太廣了。我們眼睛看到之後,心裡落印象,你還在想,就稱為「法塵」。譬如你去看電影,離開電影場了,電影裡面的那些畫面還在你心裡活動;你去聽音樂,離開音樂廳了,你還想著那個韻律,這些都是法塵。除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所對的這五種對象之外,心裡面所攀緣的也統統稱為「法塵」,如夢中與定中的境界,也全都是法塵。

  何以稱為「塵」?塵是污染。譬如這張桌子,三天不擦就有灰塵,這些東西就跟灰塵一樣染污了心性,所以稱為「塵」。我們六根對外面六種境界都能清楚而不被污染,就成功了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雖然方法不同,但是修清淨不被污染的目標卻完全相同。你能不被污染,這是定成就了;你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是慧成就了,這就是定慧等學。若被污染了,定慧沒有了,那是煩惱習氣。

  佛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,心地清淨,煩惱就轉變成菩提;心地被污染,菩提就轉變成煩惱。生死與涅槃也是一不是二,覺悟了,生死就變成涅槃;迷惑了,涅槃就變成生死。所以,世法與佛法,眾生與佛,無非是迷悟一念之差而已。21-090-0075

問:有一副對聯,上聯是「火宅原佛國」,下聯是「淤泥真見出蓮花」,請開示。

答:「火宅」跟「淤泥」都是形容六道,是講我們現前苦難的世界。「火宅」是《華嚴經》講的三界火宅,火宅原來是佛國。「淤泥」是講六道輪迴。「真見出蓮花」,諸佛如來是蓮花國土,蓮花國土是西方極樂世界,它在何處?就在此地,原本就沒有離開。何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火宅、淤泥?我們的心不清淨,就像《華嚴經》講的愚痴、染濁,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達到了極處。如果每個人都能覺悟,將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統統都斷除,現在這個國土就是清涼世界,就是極樂佛國。眾生與佛的差別是一念之間,如何將火宅、淤泥變為佛國土?只要你一念回頭,覺悟了,就知道無佛無眾生,無娑婆亦無極樂,它是平等真法界,你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。21-090-0075

問:《金剛經》強調空,《無量壽經》強調有,請問如何不落兩邊而行中道?

答:空有是一,《無量壽經》與《金剛經》是一。若看成二法,惠能大師說:「空有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你想想這句話,二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佛法,你若存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不是佛法,是世間的學術。今天許多人將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,因為他用的是二法。「一」是什麼?六根對六塵境界,不起心動念,不分別、執著,才有分別、執著,就已經落入二、三了。21-090-0076

問:近代學者梁漱溟將地藏三經中的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和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判為偽經,僅有《地藏菩薩十輪經》是真的。因為他們根據譯者的出處,在大藏經中確實查不出譯者曾經譯此二部經的證據。請問這樣判別對否?

答:這是學者們的判法。現在末法時期去佛時遠,學佛人所依據的是大藏經。大藏經裡面有的,我們可以學習;若大藏經裡面沒有的,就靠不住。因為經典能入大藏經,是要經過當代一些高僧大德的審查,他們認為這是真的,大家沒有意見,才能入大藏經;如果他們認為有問題,這部經決定不會入大藏經。

  從前入大藏經的手續很麻煩,要經過很多人的審定,若沒有問題再呈送皇帝,皇帝批准才能入藏,所以大藏經是經過許多高僧大德的審查。今天我們依大藏經,至少要依《龍藏》以前的比較靠得住。現在人做的大藏經,是你跟我關係好,你寫的幾本書,我就編在大藏經裡面。這樣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,就很難確定它是正是邪,是真是妄。

  從前老師教導我們,要選經來讀誦、研究或講解,決定要選擇大藏經裡面有的;沒有入藏的,頂多是做輔助參考。做為主要參考的註解,也都是大藏經裡面有的。

  對於世間學者,則另當別論,他有他的說法,我們不需去理會。如果你自己覺得有問題,不學這部經就好了。21-090-0077

問:請問唯識宗的創始人是誰?當代中有哪些高僧大德,又道場在何處?

答: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,因為大小乘所有分派都是佛傳下來的。唯識是很繁瑣的學問,專門修學這個法門的人,在古時候的代表是彌勒菩薩。另外,無著菩薩、天親菩薩也都是唯識宗的大德。近代我知道演培法師對唯識有相當的研究,演培法師之後,我就沒有看到了,也沒有專門修學的道場。21-090-0078

問:請問佛菩薩的無念是什麼?

答:這個你無法了解,因為你到不了那個境界。凡夫修到無念,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了,果報在四禪的無想天。為什麼?無明沒有破。真正到無念,智慧開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通達。如果問你,你什麼都不知道,這是墮在無明。所以,千萬不要把無明當作無念。只要我們還有念頭,肯定是凡夫。我們的無念其實還是有念,你還有個「無念」在。菩薩境界裡面,無念是「有念」、「無念」都沒有,這才是性德現前。21-090-0080

問: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共同體變現出來的,諸佛如來實際也是一個佛性,請問這種體悟是否正確?

答:正確。一切諸佛如來就是自己自性變現的,所以佛法說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自性彌陀遍虛空法界,唯心淨土也遍虛空法界,所以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。21-090-0083

問:請問燃燈古佛與毘盧遮那佛的關係,以及盧舍那佛與釋迦牟尼佛的關係?

答:你不要分別、執著這些,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,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名號,名號的建立是恆順眾生,就是看眾生的需要而建立的。

  諸佛菩薩的示現,也是因眾生的機感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實在講,一切諸佛菩薩沒有名號,名號是假名。譬如我們大家都是人,若有人說你是狗,你就不高興了。你想想,假如我們的老祖宗當年把我們稱為狗,現在叫狗不就很正常嗎?因此,名是假名,不是真的,所以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不要執著在名號,執著名號是錯誤的。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教我們學佛,要用什麼心態才能契入佛境界?有三個方法:第一、「離言說相」,聽經不要執著言說,經本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既然言語不能執著,文字也不能執著,你要是執著文字就跟執著言語一樣是錯了。這只是一個工具,我們藉著這個工具契入真實相。第二、「離名字相」,名詞術語、佛菩薩名號都是名字相,你要懂得意思,但不要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第三、「離心緣相」。

  「毘盧遮那」是梵語,意思是遍一切處,就是自性遍一切處。所以,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的名號,法身遍一切處,也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沒有來去,沒有生滅,真的是「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」。《中觀論》講的「八不」,這是法身,所有一切萬物都是這裡變化出來的,它是根本。所以,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,佛的法身是共同的,眾生與佛也是同一個法身。

  「盧舍那」是報身佛,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報身是講智慧,唯有智慧才能證得法身,才能明瞭法身。沒有智慧,迷惑顛倒,就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;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證得法身。

  「釋迦牟尼」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相好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」因此,一切眾生與諸佛是一不是二。我們迷了,不知道是一體,分自分他,起無量無邊的煩惱,嫉妒障礙。這就是迷惑顛倒,迷失了自性,宗門講迷失了自己本來面目。

  「釋迦牟尼」這個名號,是專門對現前社會講的,這是教學的宗旨與目標。因為現在世間人對人沒有慈悲心,沒有愛心,而「釋迦」是仁慈,就是教導我們對待別人要仁慈;「牟尼」是清淨,就是對待自己要清淨。所以,佛沒有名號,是用教學的宗旨與目標作為名號。

  在佛法講,這完全是一個,「毘盧遮那」是法身,「盧舍那」是報身,「釋迦牟尼」是應化身,一體三身,三身一體。這個意思真懂得了,我們自己也是三身,與佛的三身也是一體。我們的法身與一切諸佛的法身一體,我們的報身與一切諸佛的報身一體,我們的應身與一切諸佛的應身也是一體。我們今天這個應身是業報的應身,佛菩薩是願力的應身,不相同在此地,所以佛自在,我們不自在,因為我們受業力支配。

  業力從何而來?自己變現出來的,是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造出來的,是虛妄不實,本來沒有的。所以,一念覺悟,業就變成智慧,眾生與佛就是這一念的差別,眾生一念覺就成佛了。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就是幫助我們覺悟。21-090-0083

問:有言「眾生本來是佛」,何因緣故,復起一念無明,以致迷真起妄。所謂本來是佛,是指眾生本具之佛性也,以合眾生本已證得如來果地之佛果。又言「眾生本來成佛」,此言又更甚難明瞭,所謂本來成佛,其關鍵出於「成」字,既已成佛,卻又歷經修證之功夫矣,又復起一念無明?《楞嚴經》之喻,所謂「木已成灰,不復為木矣」。請問「本來是佛」與「本來成佛」該如何解釋?

答: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解答,在《楞嚴經》第四卷。我們今天難在哪裡?我們沒有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打掉。這件事情縱然辯論一千年,辯論無量劫,都辯不清楚,而且這些辯論全是多餘,為什麼?本來沒有。

  我們今天的問題產生在哪裡?執著一個「佛」、一個「眾生」。這問題怎麼解決?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事實真相立刻現前。還是六祖這一句老話,「佛與眾生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,要從這裡入門。印宗法師是從這裡大徹大悟的,印宗問六祖「禪定與解脫」,六祖的答覆是:「禪定與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所以,眾生、凡夫都是假名而已,這一關要是參不透,《楞嚴經》這一段經文,你也無法體會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為什麼要說他一個字都沒有說,誰要是說佛說法,就是謗佛。那是真的謗佛,不是假的謗佛,因為佛確實沒有說過一句法。為什麼?本來沒有法,本來沒有佛,本來沒有眾生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《金剛經》這幾句話很值得參究。

  言語是有限的,思惟是有限的,事實真相是無限的,所以最高的境界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時真相全體現前。今天就是佛來當面跟我們講,我們知道佛句句話都講得很清楚,但是我們的疑惑不能斷。原因何在?還是在我們自己有無明、見思、塵沙煩惱,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不斷,麻煩在我們自己這一邊,不在佛那一邊。如果我們本身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淡一分,跟佛的教誨必定就接近一分;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完全斷了,跟佛就完全融成一體,然後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希望大家在這當中參究。21-090-0085

問:「一花一世界,一木一菩提」,請問菩提指的是自性嗎?這些花草在無明狀況下,沾上惡習氣的惡念,造的惡業,請問如何才能去除?

答:花草樹木也有靈性,《華嚴經》講樹神、花神、草木都有靈,但是要曉得花草樹木的神靈不是花草樹木本身,花草樹木成不了神,而是有神識附托在花草樹木上。好像房子一樣,房子不靈,什麼人靈?住在房子裡面的人靈。有些靈鬼沒有地方住,於是依附花草樹木,花草樹木是他居住的所在,所以我們就稱他為樹神、花神、草木神。靈性高的也有修行!佛法不可思議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菩薩就現什麼身,只要他有心求解脫,佛菩薩就會化身。他是樹神,佛菩薩也化成樹神為他們講經說法;他是花神,佛菩薩也能變成花神為他們講經說法,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不可思議。

  至於花草樹木成佛,《華嚴經》云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那是如何成就的?有情眾生證得無上菩提,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。有情的菩薩成佛了,山河大地、草木砂石也跟著一起轉變成一真法界,是這個意思。這是大乘經裡面講的深義,也可以說為密義,一般初學很不容易理解,這確實是事實真相。21-090-0088

問:佛入大涅槃,請問是否還能回來度化眾生?觀世音菩薩是久遠成就的古佛,他是正法明如來,為什麼還要倒駕慈航,不以佛的身分回來度化更廣大的眾生?

答: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如果深入經藏就會明白了。諸佛菩薩現身不是有心的,如果想「我想現什麼身」,他還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凡夫。佛菩薩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他憑什麼現身?憑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絕不失時。因此,我們希望他用什麼身來度我們,他就現什麼身來度,是這個道理。

  觀世音菩薩何嘗不現佛身?《普門品》云: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」我們怎麼見不到佛現身?佛常常現身,無時不現身,無處不現身,只要把心靜下來,心與佛的教誨相應,就能體會到,也就是說心要靜到相當的程度,就能見到佛菩薩現身。最明顯的例子,過去有很多人入定,在定中見到佛菩薩的境界,也有人夢中見到佛菩薩的境界,但現在愈來愈少了。定中是現量境界,夢中是意識變的境界,都能見到佛。所以,你有這些疑惑是對經論理解得太少了。21-090-0089

問:請問阿羅漢與菩薩的慈悲平等心有何分別?

答:阿羅漢與菩薩的慈悲平等心,有程度上的不同。我們從《金剛經》上可以得到證據,須陀洹已經做到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。須陀洹他證得了,他絕不以為我自己證得須陀洹果,如果自己以為證得須陀洹果,他著相了,他沒有證得。須陀洹不著相,但是須陀洹的不著相與阿那含、阿羅漢的不著相有程度淺深不同,所以阿羅漢比不上菩薩。但是菩薩也有等級,我們講大乘圓教,阿羅漢斷證的功夫跟七信位的菩薩平等;換言之,他的清淨心、平等心比不上八信菩薩,所以有程度上之不同。《華嚴經》講圓教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菩薩有這四十一個階級,他們統統都是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只是程度上有淺深不同,是從這個地方分的。21-090-0090

問:何謂六度?

答:這是菩薩生活的六條原則、規範。佛的經論是永恆不變的,而解釋是隨著時代、地區有所不同。佛法與世間書不一樣,世間書只有一種解釋,不能做第二種解釋,而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。不但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,經上說「佛無有法可說」。所以,佛法是靈活的,不是死的。若有一定的解釋,那就是死的。

  譬如一棵樹,年年發新枝,年年長新葉,但它的樹根、本幹不會變。經典如同樹根、本幹,註解如同樹葉、樹梢,年年抽新枝、發新葉,但決定不會離開根本。因此,佛經的註解,如中國人普遍讀誦的《金剛經》,有幾百種註解,每種註解都不一樣,但是都不離《金剛般若》的根本義趣,這也是佛法難解之處。

  我們繼承古人講解的義理,從此基礎領悟,推陳出新。不能用過去的講法,若用過去的講法,就等於叫現代人去做古人。對美國人而言,不但叫美國人做中國人,還要做中國古人。所以,註解一定要推陳出新,二十一世紀有二十一世紀符合現代人的解釋,才會令大眾普遍接受。

  「布施」就是盡心盡力為一切大眾服務。用我們的財力、勞力、智慧,為人民、為社會、為眾生服務。
「持戒」的意義是守法,戒是法律。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,遵守國家的憲法、法律規章,遵守每個地區、每個族群的風俗習慣和道德風俗。我們才能與不同地區、不同族群、不同宗教的人,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

  「忍辱」是耐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都要有耐心。不善的,要有耐心慢慢的將之革新;善法,要有耐心慢慢的來推廣,不能操之過急,所謂「欲速則不達」。不好的,想要趕快改,不容易!不但改不了,還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副作用。好的,想要積極推展,也會產生許多障礙。愈是大事,愈要有大耐心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。

  時節因緣未成熟,就充實自己,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、學問、能力。一切因緣成熟,才能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,幫助社會大眾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一切為眾生、為佛法。佛法是覺悟一切眾生的教學;佛是覺悟,法是方法,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方法,稱作佛法。一切眾生的苦難是從迷惑而來,幸福快樂是從覺悟而來。苦樂是果報,覺迷是因素,要離苦得樂就一定要破迷開悟。破迷開悟需要教學,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。現在很多人將佛教看成迷信,這是錯誤的觀念,這是不了解佛教,才會誤會佛教。

  「精進」就是進步,儒家講「日新又新」;不但進步,而且是精純的進步,不是雜亂的進步,是有秩序、有條理的。所以,佛法不是保守的,不是落後的,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,永遠領導時代走向正確光明智慧的方向。

  「禪定」,外不著相名為禪,內不動心名為定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「不取於相」,就是決定不受外面境界(財色名食睡)的誘惑,這就是禪。「如如不動」,就是自己內心不生好惡,見到好的沒有貪愛之心;不好的,也沒有厭惡之心,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,決定不起心不動念,不受任何誘惑。只要有自私,就會受境界的誘惑,禪定功夫就不能成就;必須捨棄自私自利,才能成就。《金剛般若》修學的基本原則-遠離四相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禪定就很容易修成功。禪定波羅蜜,就是自己心裡有主宰,不會受外境誘惑,也不會受煩惱干擾,永遠不起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的念頭。

  「般若波羅蜜」是智慧,對於內在、外在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一絲毫不迷惑。

  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不論是何種身分,從事於哪個行業,遵守這六條原則,就是菩薩。19-012-0184

問:請問何謂同體大悲?

答: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心。經云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緣是條件,無緣是無條件;慈是慈愛;無條件的愛護眾生,這是「無緣大慈」。何謂同體大悲?「同體」不好懂,諸佛出現在世間,就是為我們說明這件事情。現代人有所謂「生命共同體」,這是比喻一個國家的人住在同一塊土地上,有同樣的命運。但是佛法講的不是這個意思,而是比這個意思還要深。佛法講「同體」是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個生命,是我們生命真正的共同體。這件事情只有佛曉得、佛證得。

  虛空從何處來,法界從何處來,一切眾生從何處來,生命從何處來?佛說「唯心所現」。此心就是自己的自性、真心,都是由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,所以是一個共同體。佛不但說明一切諸法、眾生、宇宙的緣起,還說明它的演變。為何有這些演變?「唯識所變」。此八字將宇宙人生的真相說盡了,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,無非就是說明這八個字。這八個字是題目,一部《大藏經》便是內容。

  《金剛經》將這個真相說得更清楚、更究竟。《金剛經》說,如果有人講佛說法了,就是謗佛。但是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何以說沒有說法?佛所說的一切都是事實真相,絕對沒有自己的意思,此為無說,也就是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。不但釋迦牟尼佛說法如是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說法亦如是。有意思說法,就是凡夫;佛菩薩沒有意思。意思是心意識,八識裡有意思;轉八識成四智,四智菩提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是智慧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中,六祖問永嘉禪師:「你還有分別嗎?」永嘉答:「分別亦非意。」所以,他有分別,但分別不是意。六祖肯定了,「你如是,我也如是」,到這個境界就是真菩薩。我有意思,我想怎樣做,這是凡夫,搞生死輪迴。到分別、執著都不是意,就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。那為何還有分別、執著?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確實沒有分別、執著,就是「分別亦非意」、「執著也非意」,這是佛菩薩。

  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就是同體。你何時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就證得法身了,證得法身就是成佛。在《華嚴經》中,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初住菩薩就是法身大士,這是真佛。《金剛經》中的「諸佛」,江味農居士的註解講,諸佛是指證得法身。證得法身就是真佛,即是禪宗講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

  譬如一棵大樹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一片葉子如一個人,這片葉子與那片葉子就是生命共同體。再舉一個比喻,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身上的每個細胞共同一個身體;每個人就好像每個細胞一樣,若左手細胞與右手細胞打架,這就是自己害自己。所以,曉得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體,慈悲心就生起來了,你才能真正關懷一切眾生,超越一切族類,也會愛護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。若我們還有分別,喜歡學佛的人,歧視、排斥其他宗教的人,這就等於左手跟右手打架了。

  既然是生命共同體,故法法皆是第一,沒有第二。以我們的身體來說,眼能見第一,耳能聽第一,鼻能嗅第一,身能觸第一,個個第一,沒有第二。明白這個道理,宇宙一切萬法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。所以,「生佛平等」,眾生與佛平等。佛第一,眾生也是第一,餓鬼也是第一,地獄也是第一,都是第一,這就是「平等真法界」。譬如,戲台上的演員,無論演哪個角色都第一。他扮帝王扮得很像,帝王第一;扮乞丐也扮得很像,乞丐第一,個個都第一。了解這個道理,你才懂得佛法講的平等的真義。

  若能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就是自己一念自性,就是自己,你就證得清淨法身,你就是法身大士。如果還有分別,「我最大,你們都第二」,還是搞六道輪迴,還是凡夫,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換言之,能入此境界之人,不但超越六道輪迴,還超越十法界。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這是佛知佛見,是諸佛境界。20-014-0324

問:何謂滿分二嚴身?

答:滿是圓滿,不是一部分,所以稱為「滿分」。譬如受五戒,五戒全受就是滿分;若只受一戒、二戒,就是少分;能受三戒、四戒稱為多分。「二」是指福德、智慧。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佛是滿分的智慧、福德,清淨莊嚴;「嚴」是莊嚴。「滿分二嚴身」是對佛的讚歎,我們應當要學習,至少我們也應有少分二嚴身;菩薩是多分二嚴身,如來果地才是滿分二嚴身。20-014-0328

問:《阿彌陀經》與《無量壽經》都是第一,但是《無量壽經》對治現世人迷惑顛倒較具效力,猶如《彌陀經》是禪,《無量壽經》是淨。請問如是理解對否?

答:不要這樣去分,這樣又夾雜、懷疑了,把自己搞亂了。說禪一切都是禪,說淨一切都是淨,不要這個是禪、那個是淨,結果禪也不禪,淨也不淨,全搞錯了。20-014-0328

問:三資糧第一是信,信自己念佛能成佛。如《要解》云:「六信: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。」但是,有時很有自信又會顯得很自傲、很自大,請問如何解釋?

答:傲慢是煩惱,在信心當中還夾雜著煩惱,信心不清淨。能否往生,要看你的福報,若臨命終時還能提起佛號,就能往生;若臨命終時煩惱現前,佛號提不起來,就不能往生。如何不夾雜煩惱?謙虛。我自信念佛能成佛,我信我能成佛。大地一切眾生也都是佛,而我們不知道,反而對佛生傲慢心,這是大錯特錯!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唯我一人是凡夫,這是學佛人應有的態度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就說明了這個道理。善財沒有同學,除自己之外,個個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,這個理很深。為何說確實是諸佛如來示現的?一念心性所現,一念心性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現的就是佛。

  所以,凡夫是自己一人,除自己之外,其他決定是諸佛如來示現的。看見他造罪,他是示現的,不是真的;我們用此眼光、心態來看,決定正確。他是否真造罪、真墮地獄,不見得。一切諸佛在度我,是我不認識,我們周邊哪個不是諸佛如來、哪個不是法身大士!有這樣良好的心態去修學,一生決定圓成佛道。所以,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,我們一生不能成佛,就是將諸佛如來都看作凡夫,自以為了不起。要把觀念轉過來,一切諸佛、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給我看的,有示現正面的,有示現反面的;正面的教我學習,反面的讓我警惕,這是做學生的態度。

  孔老夫子講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一個自己,一個善,一個惡,這是三人。「善」是我的老師,「惡」也是我的老師。善教我要模仿,惡要警惕;佛是我的老師,魔也是我的老師。我能禁得起折磨、考驗,沒有一個不是老師、不是善知識、不是佛菩薩。如此很有自信的修學,自傲、自大就沒有了。若有自傲、自大,你還是把諸佛如來看作凡夫,你還是不能成佛,這一點要特別留意。

 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是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淨是清淨;還有自大傲慢就不清淨,念佛就不是淨念。覺明妙行菩薩講得更清楚,「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」就是淨念相繼。不懷疑、不夾雜是淨,不間斷是相繼,如此念佛才會有成就。20-014-0328

問:關於小乘退轉的問題。三果稱為不來,若三果會退到初果,初果還會到欲界,請問這如何解釋?而四果稱為無學,見思煩惱斷盡了,若還有退轉,他的思惑是否時斷時生、出離三界是否時出時入、滅盡定是否也有失掉之時?若是如此,阿羅漢與凡夫又有何不同?

答:先講退轉的原因。疑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障礙了智慧,障礙了禪定,所以決定要斷疑生信。為何會退轉?證得聖果之人,知見不會退轉,行持會退轉;譬如我們舉師子覺菩薩的例子,他禁不起五欲六塵的誘惑,所以退轉了。大、小乘的聖人,若不到世間來度化眾生,決定不會退轉,而到世間來是應化而來的。佛法講的「四攝法」,有利行、同事,「同事」要是自己沒有甚深的定功,把持不住就會退轉。因此,佛才說「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」,真的是不進則退。經上說八地菩薩才不退轉。聖人與凡夫有何不同?凡夫會退到阿鼻地獄,而小乘初果決定不會退墮到三惡道。譬如,他上學有留級、降級,但是不會被開除;而凡夫是根本就沒有入學,沒有入聖者之流,這是不同之處。

  而他的退轉,不是我們的境界能看得出來的,有時他的退是示現的,不是真的。眾生根性非常複雜,諸佛菩薩的示現是隨機應化,應以正面的方法教導,他就示現正面;應以負面的方法教導,他就示現負面。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看到,菩薩用貪瞋痴的方法來度眾生,而貪瞋痴是墮落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才稱為「大不思議經」。可是凡夫煩惱習氣非常深重,貪瞋痴若不能從內心拔除,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。凡夫的心是動的,上根利智與下愚之人的心是定的;下愚之人不求甚解,不想知道太多事情,所以念佛雖時日不多,能站著往生、坐著往生,有希有的瑞相。而最難度化的是當中這一階層,今天稱的知識分子,他們的疑惑很多,思想很複雜,成見很深,這是最難度的。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《華嚴經》說,佛講經說法從來沒有間斷,塵說、剎說、無間斷說,就是為這群知識分子,這是一切諸佛菩薩最難度化的眾生。

  再來談功德之保持。佛在許多經論中都說,勇猛精進,決定不會退轉;懈怠懶散,必定會退轉。我們在經論中也常看到,功德不容易保持,福德容易保持。修福決定有福報,除了地獄道裡沒有福報外,無論在哪一道都能享福。而功德很容易失去,所謂是「火燒功德林」。火是煩惱,煩惱一現行,功德就沒有了。功德是定慧,慧是自性真實智慧。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,煩惱一現行,清淨心、平等心沒有了,定慧就失去了。

  所以,成就功德很難,如果要說一生中修積多少功德,那就要問,你從何時不生煩惱,也就是煩惱沒有起現行,這段期間保持著就是功德。若一天不生煩惱,你有一天的功德;兩天不生煩惱,你有兩天的功德;修行一輩子,到臨命終時一發脾氣,功德就全完了。福報則不受影響,雖有煩惱,福報還是存在的。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,佛在經論上都說得很清楚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

  在現前這個階段,唯有「忍讓」,才能保持不退、不失。歡歡喜喜的忍讓,人家要我們的命也忍讓,歡喜把命給他,絕不生一念瞋恚、貪愛之心,功德就能保持不退轉。佛經裡有一段舍利弗尊者發心行菩薩道的公案。有一天,仙人去試驗他,說家裡有病人需要藥引,而藥引是修行人的眼睛。他為了行菩薩道,就把眼睛挖給他。但仙人說:「你挖錯了,我要的是左眼,而你挖的是右眼。」舍利弗尊者說:「你為何不早說?」但為了行菩薩道,他就又挖了左眼給他。仙人拿在手上聞一聞,很腥羶不要了,丟在地上。舍利弗尊者馬上就退心了,覺得菩薩道難行,還是當小乘好了。要曉得,境界現前時,能否忍讓是關鍵,忍讓才會有精進,不能忍讓決定就退轉。這是一個淺顯的例子,說明精進波羅蜜不容易,但是這是我們成敗的關鍵。沒有精進,決定沒有禪定、般若;禪定、般若是建立在精進的基礎上,而精進則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礎上,若不能忍就沒有成就。

  那我們現在有沒有精進?很難。我們的障礙很多、很重,原因是不能放下這個色身。無論何時、何處,第一個念頭是「如何保護這個色身」。念頭不在道上,而在色相上,這是很大的障礙。西方人普遍的觀念,就是保護自己的隱私權,保護自己,這個觀念就是保護自己不會超越六道輪迴,這是堅固的我執。破我執才能出離三界,這種堅固我執的觀念,不但不能出三界,連往生都是障礙。誰修行能夠成就?能夠捨身、捨命,就是捨六道輪迴,做得到就成就了。

  佛菩薩教我們覺悟,就是覺悟這個生命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《心經》云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」五蘊是生命,知道生命是空的、假的,知道世界也是空的、假的,如夢幻泡影,了不可得。我們天天讀經都知道,雖知道卻做不到,還是把生命看作第一重要,沒有將阿彌陀佛看作第一重要,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。

  《地藏經》裡,婆羅門女念佛一天一夜得一心不亂,經中雖沒有說得一心,但是若不是得一心,她不可能到地獄去。能到地獄去的,一是受罪墮地獄的,一是菩薩;無毒鬼王稱她菩薩,所以她是得一心。她能念得一心,因為她不要命了。我們今天念佛念了幾十年,念了一輩子,不但一心沒得到,功夫成片也沒得到,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,原因就是沒有能捨生命。對於生命、我、我所,過分的貪戀,這就障礙功夫的成就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們要繼續不斷搞六道輪迴?還是要在這一生中永脫輪迴,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?我們要做一個決定。果然能將生命放下、捨棄了,念佛法門不難成就,真正是易行道。

  《往生傳》、《淨土聖賢錄》中,有許多念佛不滿三年往生之人。曾經有人問:「是否他們的壽命到了?」不是壽命到了,是功夫成熟了。功夫成熟了,這個世間的壽命不要了,要提早去,這就是自在往生。有能力自在往生而不往生,還要在世間多住幾年,這是什麼原因?他有化緣,他可以多幫助一些眾生,有些眾生願意聽他的教導,他就應該多住幾年;自己到極樂世界去,也應當多帶幾個人去,這是自行化他。若沒有緣分,住世就沒有意義,也沒有理由。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就是幫助眾生的,沒有緣分就是你講經說法、種種示現,眾生不能接受,不生信心,這樣住在世間就毫無利益。既沒有利益,留在世間受苦,這是沒有利益的苦。諸佛菩薩示現受這些苦是有意義的,能幫助眾生覺悟,所以是應當要做的。

  我們所接觸的人物當中,決定有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我們是肉眼凡夫,沒有智慧、沒有功夫,覺察不出來。古時候有,現在更多,愈是眾生苦難的時候,諸佛菩薩愈慈悲。我們應當以何種態度,來處事待人接物?要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心,看一切人事物,都是諸佛如來慈悲示現的,我們的性德就能引發出來。性德裡第一條就是一切恭敬,普賢十願裡的「禮敬諸佛」、「稱讚如來」、「廣修供養」,此心就油然而生,不需人勸。大乘佛法特別強調「修觀」,這是總原則、總綱領。修觀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,我們過去將一切眾生都看作凡夫,此觀念是錯誤的。我們能將此觀念轉過來,不再輕慢任何一個眾生,無論他是善人、惡人,順境、逆境,都要以至誠恭敬心,像對佛菩薩一樣來看待,這對於自己修學有決定的好處。20-014-0411

問:「東西佛誠實語,南北佛誠實語,上下佛誠實語,為我護念見此佛。」請問此首偈如何解釋?

答:前三句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六方佛;「此佛」指的是阿彌陀佛。由此可知,淨土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修學,實在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勸人念佛求生淨土。從此地,我們也能體會到淨土法門的殊勝。《無量壽經》上,世尊讚歎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;釋迦牟尼佛的讚歎,即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的讚歎。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就足以堅定我們的信願。

  蕅益大師說,念佛人能否往生極樂世界,完全在信願之有無。「有無」二字是關鍵,往往我們自以為有信、有願,但最後不能往生,原因都是自以為有信、願,事實上沒有。

  「有無」的意思很深廣,千萬不能產生誤會。「有」是真有,許多人念佛,有是若有若無,不是真有;要緊的是真有,才能起作用。真正相信,真正有願,這才決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在於念佛功夫之淺深。這個「念」不是口頭上念,而是我們常講的「心裡頭的掛念」,就是你對於阿彌陀佛,心裡想念的程度有淺深不同。20-014-0416

問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問君買餅點何心?」請問此首偈如何解釋?

答:這是禪宗的公案。「三心不可得」出自《金剛經》,心是妄心、妄想。20-014-0416

問: 經上常說,菩薩再來投胎,尚有隔陰之迷。可是佛說羅漢已經出了三界,不受後有。那麼菩薩境界比羅漢高,請問何以會再來投胎?而且還有隔陰之迷?

答:菩薩有比阿羅漢高的,也有比阿羅漢低的,為什麼?因為菩薩有等級。如我們講解的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圓教最殊勝的法門。以圓教而論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修行的功夫只等於小乘須陀洹,不如阿羅漢,二信位、三信位一直到六信位都比不上阿羅漢,七信位的菩薩斷證的功夫才與阿羅漢平等。所以,端看你是問哪一種菩薩,信位的菩薩比不上阿羅漢,圓教初住以上的就比阿羅漢高太多了。我們常常念菩薩摩訶薩,摩訶薩必定超過阿羅漢,菩薩就不一定了。

  菩薩為何還到世間來?菩薩發願要來世間幫助苦難眾生,就是乘願再來。再來之後,確實有隔陰之迷。何謂隔陰之迷?就是從一個維次空間轉到另一個維次空間,而空間維次不同,自然就有差距,所以會把從前的事情忘記了。但是如果真的是菩薩再到世間來投胎,就是有緣來投胎。雖然迷一陣子,這個時間長短不一樣,各人緣分也不相同;有人時間很短,幾年就恢復了,有人要十幾、二十年才豁然覺悟。而這其中也有大菩薩會幫助小菩薩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世尊囑咐大菩薩要護念小菩薩,「善付囑諸菩薩」就是大菩薩會幫助小菩薩,佛也會幫助這些有隔陰之迷的小菩薩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、《神僧傳》中,看到許多這種情形,確實是菩薩再來的,人很聰明,有的也很有福報,但不能接受佛法,那都是隔陰之迷。等到他真的遇善知識,在善知識會下開悟了,能夠懺悔改過,捨棄從前的錯誤,重新來學習佛法,把佛法發揚光大,這種人很多。

  像蕅益大師的示現就是隔陰之迷,他從小學儒教,發願要對佛教嚴厲的批評,最好能把佛教消滅,將儒興起來。母親死後,他深受打擊,這才有機緣接觸到佛法。學佛之後,很快就覺悟了,把從前的想法、做法全部改正過來,最後成為佛門一代祖師。其著作《彌陀經要解》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中非常讚歎,說是古佛再來給《彌陀經》做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這個讚歎還得了!

  有一年我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請我吃飯,就問這個問題,他說:「印光法師對《要解》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?」我跟演培法師說:「一點都不過分,他的讚歎恰如其分。」我們知道印光法師是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讚歎,那蕅益大師是何人?蕅益大師的身分雖未暴露,在我們想像中,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至少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,不然不可能將《要解》做得這麼好,真正如同如來親口所說。在末法時期,這確實是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,很難得!而印光大師的傳記中似乎也示現著有隔陰之迷,但其實這都不可能,為什麼?等覺菩薩再來的,何來隔陰之迷!

  所以,這是故意做樣子給我們看的,目的在勸導我們。這其中有密意,要細心去體會。「密意」,修學大乘的人常常會遇到,接觸時似乎有很多障難,而實際上有好處、有功德、有利益。就如我們遇到障緣,遇到人家毀謗、侮辱等種種障礙時,要是感情衝動就容易上當退轉,喪失信心。若能運用智慧,冷靜處理,勿感情用事,以理性來應付,往往會有非常殊勝的好境界。

  所以,人遇到逆境或惡緣,絕不可衝動。《金剛經》上的忍辱仙人是我們最好的榜樣,忍辱仙人遇到侮辱、傷害,他無瞋恚心和報復的念頭,他成就了忍辱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、布施波羅蜜。他把歌利王當作恩人看待,大恩大德,就把他大幅度的提升了。所以,絕不能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會造成嚴重傷害。如果用理智、理性來處理,彼此雙方都好。將對方視為善知識,這是逆增上緣的善知識。我沒有得到他的幫助,就無法提升;得到他的幫助,自己提升了,福慧增長!

  因此,世間是非善惡沒有一定。我多年來經歷中,是非善惡不在外面,在於自己,端看自己用什麼心態來處理。自己用真誠善心來處理,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善的;自己要是用情緒來處理,則沒有一件事情是好事。絕不可以用情緒,要用智慧來處事。所以,菩薩、羅漢應化到世間來,其中有很多密意的示現,我們要細心體會,不要懷疑!21-171

問: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在動物稱為佛性,在植物、礦物稱作法性。既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請問何以植物、礦物不能說它們也具有佛性,而以法性稱之?

答:法性包括佛性,佛性不包括法性。法性的範圍大,佛性的範圍小。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覺,也就是說佛是有情眾生修成的,所以叫佛性。法性不用修,所有一切法是指物質、還有非物質。虛空是非物質,虛空不能算是物質,但是它也是一法。這些從何而來?性變現出來的。所以,虛空既然是一法,當然它有法性,它的法性與植物、礦物沒有兩樣。所以,這個性都有見聞覺知,見聞覺知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

  動物有佛性,動物有見聞覺知,也具備了法性,但也迷了法性。如何迷的?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一切眾生是講九法界眾生。有情眾生雖有佛性卻不能證得,就是因為夾雜著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要如何證得?必須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全放下,佛性自然就現前了,佛性就是法性。到那時才知曉整個宇宙就是自己,不可思議!
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樣的。在法性之中,無大小之分,就是沒有對立。沒有對立,沒有大小,沒有長短,沒有生滅,沒有來去,沒有先後,佛在《華嚴經》稱此為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我們無法想像,那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境界,真正得大自在!這才是宇宙諸法的真相,學佛終極的目標就在於此。

  禪宗有一則公案,有一個開悟的人說:「遍法界虛空界是沙門一隻眼」,這就是完全肯定宇宙是自己,自己就是宇宙。所以,能入此境界,就能明瞭中峰禪師所開示的「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;極樂就是此土,此土就是極樂」。只要明心見性,就能入此境界。

  入此境界的人住極樂、住華藏,不入此境界的人住地球、住穢土。兩個不同的維次空間,確確實實不一樣。這也說明了,佛在經上常講的「境隨心轉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因此,心清淨,這個世界是淨土;心善良,這個世界純善。實而言之,外面境界沒有染淨也無善惡,染淨善惡是在自己的心,是自己的心把外在境界扭曲、改變了。

  諸佛、法身菩薩住淨土,他們的心清淨善良,純淨純善把一切現象都改變成純善與純淨,所以能受用淨土。這個世間人心不善、不清淨,造成世間許多的災難。災難還會愈來愈嚴重,原因就是不善的念頭和行為所造成的。

  此理佛說得非常明白,其他宗教也有說,但是沒有佛經講得如此透徹。我們要學習,一定要懂得經教的意義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理解之後,若能把佛所說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,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,那才真正得受用與解決問題。解決什麼問題?「不生不滅」的問題。古人常說:「生死事大」,生死問題解決了,其他就沒有問題了,自然得大自在、大安樂,解脫境界!21-171

問:經上說只要我們能成佛,成佛之後,山河大地、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也跟著成佛了,請問此意思為何?

答:你有這個問題,你就不能成佛,你永遠無法知道佛的境界,因為你妄想太多,分別、執著太重。但是有一方法,可以幫助你徹底明瞭,就是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方法妙極了。有許多問題確實很難懂,可以暫時不需要懂,先專求往生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所有問題自然都解決了。古人說的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。其實,這些境界大乘經上常說,只是我們粗心大意很難體會此道理。21-171

問: 請問弟子三皈依前可否收受師父之自性三寶??

答:《三皈傳授》的書及光碟,預先可多看,真正了解三皈的意義後,再請法師為你做儀式就如法了。21-117-0001

問: 請問「真如本體」與「佛性」有何不同?

答:真如本體就是佛性。佛說這麼多名相,用意是教我們不執著、離名字相,所以名詞術語不重要。21-117-0001

問: 西方哲學家說:「我思故我在」,這與《金剛經》中的念起相生而有我相,相當吻合。請問是否如此?

答:確實是這樣。這其中所以然的道理,佛經說得透徹。要無我必定要除念,所以《金剛經》自始至終就教我們要離相、離念。21-270-0001

問: 法師說要去念,最好是能延長無念的那一段時間,以至無念而得如如真性見如來。請問如何有效的延長慧功?得此功夫之後,無處無無處尚有我執存在嗎?

答:這是一個大問題。無念我們有,但是時間太短,短到我們自己無法覺察。而要把無念延長是功夫,就是佛法講的禪定。但這非常困難,因為我們得的定是很粗的定,微細的深定得不到。所以,諸佛如來不得已給我們開了念佛法門,唯有求帶業往生。延長無念在理論上沒錯,事實上很難做到。定功淺深的層次很多,何時無我的念頭才真正能延續?要到第九層的定功。四禪八定都無法做到,到第九定才達到佛法一個初級的標準,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,達到阿羅漢、辟支佛所證的境界,在大乘法是圓教七信位菩薩所證。由此可知,這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功夫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,現代已經沒有這種根性之人。如果說得禪定,初禪、二禪也許還有人,但已經是鳳毛麟角,再提升定功,恐怕就不可能做到。

  雖然粗的我執沒有了,還有極其微細的我執。經上說我執破了,法執還在。誰執著法執?真的無我了,法執也不存在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我們要問,誰的生相無明沒破?當然有個「我」;沒「我」,那生相無明談不上!由此可知,「我」這個細念真正斷乾淨就成佛了。

  粗細念從哪裡分?身見。把身當作我,這是很粗的我執。阿羅漢已不再執著身是我,是破這個我相。破「我見」也有淺深次第不同,阿羅漢破我見也只破幾分之幾而已。身見破了之後,著重在破所知障,從圓教初住菩薩就破所知障,一直到如來位,其間有四十二個階段,可見所知障也是有淺深不同。21-270-0001

問: 在行動及反應之間有我,在概念與創造之間有我,在觀念與實在之間也有我。若離相,無我、無無我,請問我將存在否?將如何視事?

答:佛經的意思,你還沒有會通。真正的無我是「我」跟「無我」不二,是真的無我;如果「我」是一邊,「無我」是一邊,這個觀念就錯了。《金剛經》就是講不二法門,句句「即非」,下面就是「是名」。如果用這個句子來說,就是「有我即非有我,是名有我」。你把這個句子會通之後,就沒有問題了。到真正無我的時候,有個真我。一般人執著我,這個我是假我,不是真我。佛法講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是四淨德,這四個是真實的,但是凡夫的常、樂、我、淨都是妄想。

  永恆不變才是「常」。我們這個身體剎那生滅,念頭也是剎那生滅,是無常的。在凡夫位上的確無常、無我、無淨、無樂,清淨沒有,樂也沒有。離相、離念之後,「常樂我淨」是真的,統統都有,那才是真我。「我」的定義是什麼?在佛法裡有八個意思,其中兩個最主要的意思,第一是「主宰」,自己做得了主,這是我;做不了主,還談什麼我!譬如我們想年年十八,青春永駐,都沒有辦法做得了主。而佛與大菩薩做得了主,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在十法界示現什麼身,這才是做得了主。

  第二是「自在」。你沒有「主宰」、「自在」,哪來的「我」?凡夫執著的「我」是假的,是一個妄想。真正離開一切妄想、執著,真我就現前,真我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性起用,那是真的。21-270-0001

問: 持六字大明咒為專念功課,與念六字洪名佛號,在信願行上有否差異?

答:理事之差異。兩種方法確實不一樣,但是從做功夫角度來說,那是相同,都是要念到一心不亂。念到一心不亂之後,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也決定得生。《無量壽經》上三輩往生,這一章經文分為四個段落,末後一段就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者,發願迴向往生淨土,統統都得生。念六字大明咒當然能夠往生,要緊的在功夫,功夫最低限度也要成片。念六字洪名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,念六字大明咒一樣,也要念到功夫成片,迴向才能往生。

  可是這裡稍微有一點差別,就是念六字洪名不迴向也能往生,所以淨宗叫不迴向法門。為什麼不必迴向?我念阿彌陀佛,心就在阿彌陀佛,還要什麼迴向不迴向,直接相應!但是念六字大明咒或念其他,目標不在這個方向上,所以其他一切大乘法統統要發願迴向,也就是要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這個信願才能夠達成。

 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所傳的密咒。佛法裡的咒語就和我們世間的格言一樣,意思非常的圓滿。持咒實在的目標也是在得清淨心、得一心。持咒的方法講求的是三密相應,口念咒,心觀想,手結印,也就是比念佛號麻煩一點。念佛號,我們心想佛,想西方極樂世界,想名號,但是不需要結印,方便太多。持咒要結印,觀想,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,否則觀想就不能得力。

  六字大明咒與阿彌陀佛的名號,意思非常接近。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六個字,「南無」是皈依的意思,完全依靠;皈命的意思,全身投靠。「阿彌陀」意思是無量;「阿」翻成無,「彌陀」翻成量。「佛」翻成覺。這一句名號翻成中文,最淺顯的意思就是皈依無量覺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念念之中、時時處處,保持覺而不迷,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。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就是提起自己的覺性,不能迷惑;而六字大明咒也有這個意思,是清淨的意思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:覺、正、淨,經題上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;阿彌陀佛是覺,六字大明咒是清淨。

  這六個字發音是「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」。我早年學佛,章嘉大師就教給我這六字大明咒,讓我常常念。並把這六字大明咒意思告訴我,因為意思不懂就不能觀想,「唵」是身,「嘛呢」是蓮花,「叭咪」是保持,「吽」是意。梵文文法跟我們漢語文法不一樣,它句子顛倒,這個句子用中文翻譯是「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」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泥表六道,水表四聖法界,蓮花開在水的上面,四聖、六凡都不染,這一句咒語是這個意思。我們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蓮花一樣,它是清淨,你念這個咒要知道這個意思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是大染缸,身心都污染,思想的污染,見解的污染,精神的污染,不得了!身體污染,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一樣是乾淨的。經上講,我們的飲食是苦毒,這一點都不假。李老師從前常講,現在哪裡是吃飯?是三餐服毒。我們吃素的,菜有農藥,你不可能洗得完全乾淨;米裡摻滑石粉也有毒。真的是飲苦食毒,所以身心都受污染。這個咒語就是念念提醒自己,保持身心清淨,離開一切污染,所以這個咒的意思非常之好。這個在信願行上,差異裡無差異,無差異裡也有小差異。所以念大明咒也非常之好,但是要曉得目的,身心清淨自然就入一心不亂。21-270-0001

問: 《金剛經》的宗旨是離相無住,不離相者永墮六道;經中又稱萬法皆空,唯業不空,且隨身輪迴。請問我們到底以什麼輪迴六道?真如本性,靈性,最初從何而來?來此目的為何?為什麼每人皆有而個個不同。

答:一切大乘經都討論到這個問題,誰在輪迴?離不開本性;離開了本性就無有一法可得。六道輪迴怎麼來的?是迷了自性變出來的幻相,是自性流轉六道。這個話在經典上有,可是它的意思很深,也很難體會它的真實義。十法界乃至於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現的現相,現相的原理相同,現相存在也是相同的,原理不外乎業因果報,所以說因果不空。萬法皆空,因為萬法是相續相,確確實實沒有自體,當體皆空,不是真的存在。我們所覺察到的只是相續相,就是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十法界如是,一真法界也如是。

  為什麼說因果不空?因果當然也是緣生的,真如本性裡沒有因果!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別的都是假的,因果不是假的?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說了很多遍,法相唯識宗強調「唯識是真的,法相是假的」,為什麼識是真的,相是假的?識是能變,相是所變;能是真的,所是假的。因果不空與這個觀念完全相同,「因果」,因是能變,你造的業因是能變,果報是所變。所以說「眾生畏果,菩薩畏因」,菩薩是覺悟的人,起心動念就注意在造因,怕自己因上有錯誤。眾生迷惑,敢造罪業,果報現前,再害怕來不及了,害怕也得要受。

  其實,自性當中也沒有因果。第一義是講自性,但是從第二義講,主宰變現十法界的是業因。因非常非常複雜、繁瑣,在複雜的因素當中,哪一個因最重要?佛通常就最主要的因來說法。我們起心動念造的是十法界中哪一法界?從上面開始逐一說,佛的因是「平等心」;平等心、清淨心現的相是佛法界。如果我們今天用的心是清淨、平等心,你今天住的這個世界是佛法界,你自己成佛了,你看一切眾生、一切境界全是佛法界。「六度心」是菩薩法界。如果你的心是六度心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你生活用這個心,工作用這個心,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這個心,你是菩薩,現的是菩薩法界。「十二因緣心」現緣覺法界。「苦集滅道四諦心」現聲聞法界;這是四聖。
四聖下來是六凡,六凡最高的是天,天是「十善、四無量心(慈悲喜捨)」。諸天心地善良,對人、對物沒有惡意,他的心是慈悲喜捨,上品十善。阿修羅也算善道,其因是修十善,但沒有慈悲喜捨,而且他還有好勝好強的習氣,好勝好強修十善就變成阿修羅,福報很大,脾氣也很大,報復心非常強烈。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修五戒得人身。

  下面三惡道,「貪心」是餓鬼。鬼道是貪心變現出來的境界。「瞋恚」變地獄,所以地獄都是一片火,瞋恚之火。基督教不講六道,但是他們講地獄,也說地獄是一片火光。畜生道是「愚痴」,就是真假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分不清楚,顛倒行事。這是從無量業因裡,佛給我們講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。

 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是什麼心,將來就到相應的境界去。你如果明瞭通達因果,就會清楚、明白:這些相是假的,假相是業因變現出來的。業因也不是真的,跟相比較起來,它是能變,相是所變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佛跟我們講的是因果不空。這一句話在沒有能夠明心見性之前是非常重要的,沒有明心見性之前,你沒有出離十法界,十法界苦樂環境不一樣,苦樂環境從哪裡來?是你心裡變現的。你的心善,現的境界就善;念頭要是惡,變現的境界就惡。說因果不空,用意就是希望我們在十法界裡要往上提升,不要往下墮落。這是講自性隨著煩惱流轉到六道,隨清淨就流轉四聖法界。通常,就是依六道與四聖法界的標準來區分染淨。以上是說明六道輪迴是自己業因果報變現出來的現相。

  所有一切現相的本體都是真如本性,一切法的本體就是真如本性,禪宗覺悟、見性的人,體會真如本性在哪裡,隨拈一物無不是。這是一切眾生統統有的。因此,我們對於小動物不能輕視,不要瞧不起一個螞蟻,螞蟻的靈性跟人沒有兩樣,人要是愚痴會變成螞蟻,會墮落畜生道。哪一天覺悟,牠就離開畜生道。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造的業因,一生當中十法界的業因都造,我們也有清淨的時候,也有平等的時候,有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學菩薩修六度,但是時間都很短。所以,十法界的因,我們統統都有。

  但是哪一個業因起現行?就看各個業因的力量大小,這十法界的種子,哪一個種子力量大。業因力量怎麼來的?習氣培養的。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知道了,自己就可以作主,想到十法界哪個法界去都可以,因為所有因我們統統都有。因要結果,當中要有緣。因,我們沒有辦法控制,緣有辦法控制。所以佛法講緣生,不講因生,因,已經過去,你控制不了,但是緣有辦法控制。我們過去造了三惡道的因,貪瞋痴的因,現在我們還沒有到三惡道去,就是三惡道的因是有,果還沒有現前。可不可以不去?可以。緣斷掉就不去。怎麼斷法?從今以後再也不搞貪瞋痴,緣就斷了。我們有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因,過去生中曾經念過佛,怎樣去?緣加強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是緣,我現在可以做;有因、有緣,後來結果就是往生極樂世界。

  由此可知,理是一個,總綱領、總原則是一個,但是手段、方法無量無邊。法門無量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、門徑無量無邊,但是總綱領、總方向決定是一個,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、哪一個法門。像我們接觸許多不同宗教的朋友,他們最大的麻煩就是成見很深,先入為主排斥其他,這就無可奈何,是他關閉自己的門。如何把這個門打開?我們藉著佛法接觸最方便,首先告訴他佛教不是宗教。世出世間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同行是冤家,宗教跟宗教就敵對了。我跟你不同行,我不是宗教,我是教育,這個事情就好辦多了。這個教育是智慧的教育。試問:你們不管學什麼宗教,要不要智慧?他總不能說我要愚痴就好了,這不可能!他當然說我要智慧,這就是共同的,在他需要的地方建立共識,這就好辦。

  佛教經典那麼多,講什麼?宇宙人生的真相;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人生就是本人。佛所講的就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,你要不要知道?要知道,《大藏經》裡自己找答案吧!這樣就超越了宗教,把宗教界限、種族的界限、國家界限打破了,從一切眾生共同的需要處可以融合。這是佛法實實在在最可貴的地方,我們自己要明瞭,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。得到之後,心量要大,知道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知道「盡虛空遍法界和自己是一體」,從這個地方生起大慈悲心,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。《金剛經》上一再教我們要為人演說,要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,只為令眾生得利益,與自己沒有關係。現在世間人做什麼,先問於我有什麼好處?我們佛法不問於自己有什麼好處,只問對人有沒有好處,絕對不會想到對我自己有什麼好處,念念只想著對眾生有沒有好處。21-270-0001

問: 您講經時提到,地獄境界只有兩種人能見到,一是菩薩,另一是業力所感者。但我們曾在書中看到,諦閑老法師的一個徒弟,由於捨棄不了出家前的銀錢,某日睡夢中,被抓到地府,罰從閻王殿抬銀兩到殿後去。然而他不願意抬,被兩個小鬼踢了一腳,感到疼痛無比,大喊一聲「阿彌陀佛」,很快就被閻王又送回人間。請問這是什麼原因?另外,何謂「人間地獄」?

答:他不是到地獄,見閻王是到鬼道。佛經裡面說得很多,閻羅王甚至於其底下的這些鬼王,很多都是佛菩薩化身的。《地藏經》上,地藏法會是世尊在忉利天宮召集的,那是佛菩薩的境界,地藏菩薩參加了,地藏菩薩也率領一些閻王、鬼王參加。實際上,那些人就跟《華嚴經》講的眾神眾一樣,都是諸佛菩薩化身的。《普門品》講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菩薩就現什麼身;所現的身相不一樣,但都是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。

  諸佛如來沒有不尊重阿彌陀佛的,你是阿彌陀佛的弟子,就沾大光,諸佛菩薩見到你都另眼相看。因此,鬼王聽到他念阿彌陀佛,就趕快送他回去;他要是不念佛,就被抓進去了。這也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一種手段,勸人念佛,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何謂「人間地獄」?人間種種苦報,相當於地獄,就稱之為人間地獄。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戰,德國納粹的集中營,就是真的人間地獄。關在集中營裡,吃的連畜生都不如,天天虐待你,鞭打你,懲罰你,把人折磨至死,這跟地獄所受的苦報沒有兩樣。生活在這種環境裡,就是人間地獄,這是戰爭帶來的災害。另外一種是自然災害,像非洲很多地方,沒有東西吃,沒有衣服穿,人瘦得像皮包骨頭,那也是人間地獄。

  佛法講,人到世間來有兩種業。我們投生到人道,此業是「引業」,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受生。在人間地獄的業,跟我們也是相同的,都是得人身。第二種業是「滿業」,滿業則各個不同。滿業是你的健康、生活受用,這些差別每個人不一樣。有人富貴,有人貧賤,有人一生生活得很幸福,有人一生生活得非常痛苦。這是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的果報。所以,我們明瞭這些事情,心就平了。他有錢,發大財;我貧窮,三餐不濟,就是他過去修財布施,我過去吝嗇,一毛不拔。

  這種情況如何改善?要修因。懂得因果的道理,肯修布施,環境就會慢慢轉變,這一定要自己覺悟。我這一生當中,生活非常艱苦,就像經上說的,前世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」。學了佛之後,章嘉大師教我布施,因此晚年有福報。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很多毛病習氣與袁了凡先生一樣,所以我讀《了凡四訓》非常受感動。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,我都有;他有的好處,我沒有,因此我比他更苦。我年輕時,狂妄自大,目中無人,喜歡欺負人,挖苦人,讓人家下不了台,與很多人結了冤仇。學佛之後,念《了凡四訓》,才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才慢慢改過自新,學謙虛,學忍讓。別人加給我的侮辱,我能夠忍受,想想從前我也是這種態度對人,現在人家用這個方法對我,這是因果報應。我承受了,歡喜接受就報掉了,業障就消了。所以,自己修行才有一點功夫、成就。21-080-0001

問: 請問當自性迷失時,是何處迷?又當如何去尋找?

答:這是個大問題,其實一切眾生都迷失了自性,如果沒有迷失自性,就都成佛了。既迷失,那要如何去尋覓?就是學佛,學佛可以把我們的自性找回來。不過學佛要學得像,就要從佛是怎麼存心、佛是怎麼工作、佛是怎麼生活、佛是怎麼處事待人接物,要從這些地方來學。而這些講得最多、最詳盡的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也講得不少,是講原理原則。所以古人講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我們可以從《華嚴經》裡去廣泛的學習,而從《無量壽經》上抓綱領,《華嚴經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詳細註解。如何才能找到?只要老實念佛就能找到。但是不通過學習大方廣,不認真學習佛華嚴,你決定不會老實,老實相當不容易的。21-081-0001

問: 我們都需要歸向實際,但當我們認不清實際時,何處是歸向?

答:只要一心歸向淨土,和一心歸向阿彌陀,就是向著實際的方向。實際就是自性,也就是真如本性。21-081-0001

問: 曾有人問及靈魂與法性有什麼差別?您告訴他:「有妄想分別執著叫靈魂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法性。」是否可以用另一種說法:有妄想分別執著的靈魂就是靈魂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靈魂就是法性?

答:可以這麼說,因為靈魂就是法性的迷惑狀態,覺悟了,是一不是二。21-081-0001

問: 曾經有一位法師,他依六祖惠能大師的那首偈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自己也作了一首偈:「無樹無菩提,明鏡心即台,身是無常物,無住無塵埃」。請問兩首偈是否有同樣的意境?

答:他這個偈做得不錯,但是有沒有契入這個境界?還是模仿別人作的?如果真契入這個境界,那他就悟道了。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那就是遊戲,不足以為憑的;也就是說,他能說到而做不到。真正做到的,還有比這個還更高的,就是看著這個一念不生,連二十個字都沒有,比他更高。21-081-0001

問: 請問想念某個人,當心念此人時,對方會知道嗎?

答:應當是知道,但是他不知道,為什麼?他妄念太多了。當你想念的時候,等於是發射一個電波過去,他會接收得到,因為你的方向目標正確。他接收到了,卻沒有感觸,就是他的波太複雜了,除非你這個波特別強,他也特別留意,那個感觸就很明顯。古人有例子,母子連心,兒子在外面旅行,母親非常想念他的時候,牙齒咬指頭,兒子感覺到心痛,那就是兩方面感應都非常強烈。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有感應。我們念佛,佛也念我們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好好念佛,我們每一個念頭,佛都曉得,你是真念、假念,佛也知道。21-081-0001

問: 最近科學家認為宇宙的起源,是由一個極小的原點爆炸而成,於是說這宇宙的森羅萬象是無中生有。請問這一論斷是否有違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因果現象的因果律?

答:從因果律上來講不違反。最近美國太空總署發佈的報告中有三個結論,第一就是時間、空間是不存在的,是虛幻不實的,在某種條件之下,空間跟時間都等於零,這與佛經說的相應。另外,就是物質現象是無中生有,這與佛法說的亦相同。佛法講物質,就是阿賴耶的相分;空,是阿賴耶的自證分,自證分不是物質,是真如本性。《華嚴經》講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個心就是相宗講的阿賴耶的自證分,物質是從它變現出來的,真的是無中生有。但是變現出來之後是剎那生滅,我們今天所感受的物質現象是相續相,即《金剛經》講的「如露亦如電」。

  真相生滅的速度,是億萬分之一秒。《仁王般若經》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,一秒鐘都還沒有超過三十萬,這是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一秒鐘不能超過三十萬,那個生滅的速度還比不上光,光比它更快,所以才曉得那是世尊的方便說。

  由此可知,整個宇宙真正是夢幻泡影。那個變是識變,識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會在那裡轉變。所以,有一真法界、十法界,十法界的依正莊嚴都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變現出來的,不是真的。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一真法界;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在六道很苦,在十法界也苦,但四聖法界的苦比六道輕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愈深就愈苦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愈淡,苦就輕一點。到八地以上的菩薩,真的只有樂沒有苦。

  我們做不到八地菩薩以上的條件,幸好阿彌陀佛為我們開了方便之門,可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帶業是什麼?你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有斷,也能到極樂世界。八萬四千法門中,只有這一門是帶業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受用,就跟八地菩薩一樣。經上說,生到極樂世界「皆是阿惟越致」,阿惟越致是八地菩薩,故此法門稱為難信之法。我們要深信不疑,看到許多往生者的瑞相殊勝,這是為我們作證明。一定要放下,放下就自在;不放下,就苦了!21-247-0001

問: 人與人的關係有遠近之分,在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平等,請問應該怎樣理解?

答:一切眾生平等是很高的境界,不但理上平等,事上也平等。經文講「緣起甚深」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在這個境界裡頭才真正完全解脫,真正得大自在,《華嚴經》裡面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真正可以得到。你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才能做到一念不生。我們今天把假的當作真的,不知道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假的。人與人之間關係有遠近之分,這是世間法,講一切眾生平等,這是出世間法;佛法裡面講是真諦說,一切眾生有遠近之分,是俗諦說,真俗不二。在內心裡面要清淨平等,在外面不壞世間法,世間人才歡迎佛法常住世間。你統統講真諦把他嚇跑了,他們就不要佛法,所以要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21-253-0001

問: 最近社會上大量翻印《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痛苦》,這本書不少信佛多年的謙識老居士也讚不絕口,但我覺得不太對勁。我把李炳南老師說的:「你要真信佛!」講給他們聽,我認為這話的意義是說,真信佛何苦還要追求這麼多解脫,這就是信得不真、信得不實,不知道對否?懇求老法師開示。

答:這個書的標題好,「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痛苦」,現在每個人都有痛苦,這真是搔到癢處,每個人都會被這個題目吸引。但是這裡面的內容能不能真正幫助你解脫痛苦,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。真正解決問題一定要戒、定、慧,所有一切苦難的根源都是貪瞋痴,若能夠轉貪瞋痴為戒定慧,問題才能解決。不但我們個人問題的解決,社會問題、國家問題,甚至世界問題的解決,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21-253-0001

問: 老法師講過從前佛教並不是宗教,佛教變成宗教只不過是三百年前的事情,請問從前不是宗教與現在是宗教有何差別?

答:這個差別很大。修行的含義就是有了錯誤就要修正過來。修行的標準就是經典,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的標準,戒律是用來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,這就叫修行。以前寺院庵堂都是佛教學校,天天有人講經說法,指導你修行,協助你修行,所以它是屬於教學。變成宗教之後,寺院教學沒有了,研究經論也沒有了,只是去念經超度,所以從前是為活人服務,現在是為死人服務,這就是不同之處。21-254-0001

問: 佛陀世尊教導我們要怎麼樣放棄貪瞋痴,但是學校的老師說,這個說法是錯誤的,並不是真實的。請問師父對這個有什麼看法?

答:真實、錯誤沒有一定的標準,佛經常說「佛無有定法可說」。所以佛說法是原理原則,應用的時候千變萬化,沒有一定的講法,也沒有一定的做法。但是他有一個原則,一定是幫助社會安定和平,這是一定的;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所以只要有這個大的目標,有這個大的方向,你怎麼樣去說、怎麼樣去做都可以。21-254-0001

問: 六道內的一切眾生,全是業力和心性所變現的不同境界,請問他們第一因、根本因是什麼?是從哪一道開始的?

答:你想要了解這第一因,你就讀《楞嚴經》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你去念,念不懂就多念,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21-268-0001

問: 請問一切眾生是否從中間的天道來的,由於心性產生變化,召感不同的果報?

答:沒錯,我們每個人都生過天,也都墮過地獄,只要是六道的眾生,這六道裡哪一道都去過。而且佛在經典告訴我們,眾生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,因為我們的惡習氣比善習氣要多、要重。所以天道就不是第一因,而是以後的原因,第一因到底是什麼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透徹。21-268-0001

問: 佛氏門中不度無緣之人,請問佛菩薩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清除我們的傲慢、自私、愚昧、無知?只留善的,沒有惡的,就不會有痛苦的業及果報。

答:佛氏門中不度無緣之人,什麼叫無緣?佛的教導你不接受,佛講的話不肯聽,這叫無緣。所以我們天天接觸佛法,不見得就是有緣。真正有緣的人,你在這一生決定得度;你在這一生沒有成就,你跟佛天天見面也是無緣,因為你自己不相信佛的真實語,另一個原因是相信,但不肯依教奉行。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、檢討,為什麼過去學佛的人得度的多,成就的多,現在學佛的人成就為什麼這麼少,實在的原因就是從前的人有根!接受過基礎的教育,現在的人沒有根,疏忽了基礎教育的重要性。

  在世尊滅度之後,他的這些弟子向四面八方傳教,並不是只選中國。事實上,佛教到中國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之後的事,但是傳到中國之後,佛教在中國就生根了,真的是很不可思議。像個植物一樣,移植到這邊來,這裡水土很適合它,所以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。在中國歷代修行成就的人絕不比印度少,然而這近一百五十年,中國佛教也在衰退。衰退到今天只有形式,沒有實質,也就是學佛的人很多,真正依教奉行的人很少。

  佛法基本的修學科目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它是佛法的根,如同大樓的地基一樣,沒有基礎,這個樓就蓋不成了。我們沒有認清這個道理,就不會認真去學《十善業道經》,佛在這部經裡面講得很透徹,你能夠在六道裡面得人身、得天身,修成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直到無上菩提,都是以十善為根本,沒有十善,就沒有佛法!

  那十善的根又是什麼?就是《弟子規》,它是家教,不是學校教育。這個課程以前沒有課本的,是父母教的。小孩出生三、四個月,眼睛會看,耳朵會聽了,他已經在接受教育,那是紮根的教育。所以從前父母即使在嬰孩面前都不敢隨便,一舉一動都要守禮,這是為了教小孩。真正有愛心的明白人,教小孩的時間還要提前,懷孕就開始教,這歷史上有記載,周文王是在胎裡就開始受教育。他母親懷他的時候,眼不看惡色,就是不好的東西不看,不好的音聲不聽,不好的話不說,以免影響胎兒!中國人講胎教是有歷史的,周文王母親的行為就是胎教。現在哪個做母親的能這樣愛護她的兒女?所以人一定自愛才能愛人,人不知道自愛,就是迷惑顛倒。

  過去學佛的人,都受過很好的家庭教育,所以《十善業道經》很容易接受,很容易落實。現在家教失掉了,接受十善業道就變得困難了。而十善業道是根,不僅是淨宗,只要是佛法,一切諸佛修行、教人的方法,總的指導綱領就是淨業三福,它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也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佛都要接受這個指導。

  三福的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前面兩句是要做到《弟子規》,後面兩句是《十善業道》!這是根本的根本,基礎的基礎。如果你學佛不在這上面認真努力修學,那你這輩子也只能在佛門裡結個善緣,在阿賴耶裡種個佛的種子而已,這一生當中不可能成就。所以《弟子規》和《十善業道》比什麼都重要,我們要蓋大樓先要把地基做好,不能不在這上下功夫,道理在此地。21-268-0001

問: 請問什麼叫做攀緣?

答:攀緣是你有意願,有目的,才會去找或去做一樁什麼事情,這是攀緣。佛教導我們隨緣,隨緣和攀緣不一樣,隨緣是別人來找你,我們看到別人有苦難需要幫忙,要盡心盡力去幫助,這是隨緣。如果隨緣當中我們有目的,有名利夾雜,也變成攀緣,這點我們一定要曉得。攀緣心不清淨,隨緣心是清淨的。為別人做事,事情做好了,是他人有福報;事情沒有做好,但是我們已經盡心盡力,這也是功德圓滿。所以,做事以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心,這是隨緣;與自己清淨心有妨礙,這是攀緣。21-268-0001

問: 請問何謂閉關?

答:閉關是常識。有些出家人不懂,我們初學佛時也不知道,對閉關的法師都很羨慕。我出家沒多久,有位居士就告訴我:「法師,你可以閉關住山,我供養你」。他有棟別墅在山上,平常很少去,我去看了很滿意。之後,我到台中去看老師,並報告這個事情。老師笑笑說閉關是有條件的,你的道業已經成就了,已經到無學位了,才可以閉關。中國古時候的「趙州八十猶行腳」,趙州和尚八十歲還到外面參學,還去學習。他為什麼不閉關,享受舒服日子?不行,道業沒有成就。

  所以閉關的條件是你的學問、道德圓滿成就了,但是沒有法緣,沒有人請你講經教學。古人都很謙虛,絕不向人說我的道業、學問有成就了,要求別人來跟我學,那怎麼辦?宣布閉關、住山,住山就是住茅蓬,不下山,這就是告訴大家,我是善知識,你們有問題可以到我這裡來學。如果你到我這兒來把我問倒了,我就跟你一塊下山去,我不夠資格閉關,關門就要打開,趕快出來學,因為自己還不夠。所以閉關是在山上等待有緣的人來請你下山弘法利生。你學成之後,要去傳法、傳道,但是沒有人請的時候就用這個方式,自己進修,百尺竿頭更進一步。有緣就兼善天下,無緣獨善其身,是這個意思。

  另外有一種人,就是道業雖然沒有成功,也有資格閉關,像我就可以。為什麼?名氣大了,這是虛名,走到哪裡都太多的人探訪,自己修行的時間都沒有,關門自己修,拒絕外面來訪。「不是這兩個條件,怎麼可以閉關、住山?哪有這種道理?」我們聽了老師教訓之後才曉得,今天天下人恐怕沒有資格閉關、住山,這個不能不懂。21-269-0001

問: 常聽老法師說不可以貪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請問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貪睡?

答:睡眠是昏沈,所以心地清淨的人睡眠自然就少。我們修行、學道時間不夠用,貪睡就把時間空過了,非常可惜。所以世尊當年在世,規定出家人一天只於中夜分睡四個小時。古印度是一晝夜分為六時,晝三時,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;夜三時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中夜分也就是晚上十點鐘至凌晨兩點鐘,到兩點鐘就要起床,勇猛精進,不可以偷懶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以前寺院庵堂多半都建立在深山,環境非常幽靜,確實他們睡得早也起得早。

  我在沒有出家之前跟懺雲老和尚住過半年茅蓬,山上沒有水,沒有電,晚上點小蠟燭,大概九點鐘就睡覺了,早晨一點多鐘、兩點鐘起床。因為沒有燈,佛像前面點一對蠟燭,功課是拜佛,所以早晨起來拜三百拜,拜完之後各人開始各人的工作。睡眠的時間愈少愈好,佛說五欲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也叫五蓋,蓋是什麼?蓋覆、障礙的意思,把你的性德、智慧、德能蓋住,障礙住了,所以五欲愈淡薄愈好。財可以不要,色這裡是指男女,可以不要,名也可以不要,吃跟睡沒有辦法全捨,但是愈少愈好。

  佛教導人日中一食,一天吃一餐夠了,飲食是補充能量,身體是個機器,需要能量補充才有精神、體力。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,確實勞心、勞力消耗都不多,妄念消耗的最多。所以妄念愈少消耗就愈少,很少的飲食就夠維繫。佛陀在世時,帶的這批學生心地都很清淨,一天一食足夠了。阿羅漢心更清淨,見思煩惱都斷了,一個星期吃一餐;辟支佛的定功更深,就是說妄念更少,半個月吃一餐。出來托缽一次就是吃一餐,不是托一缽回去慢慢吃。色界天人這五欲都沒有,禪定得初禪以上,就可以不要睡眠、不要飲食。證明食、睡是真可以斷的。我們現在就是煩惱、習氣、妄念太重,才需要這些東西。21-269-0001

問: 請問出佛身血是利用佛的名義去行騙金錢嗎?

答:不是這個意思,出佛身血的典故是提婆達多想害釋迦牟尼佛。但是佛福報大,有護法神保護,害佛是不可能,但是讓佛受點傷,流點血有可能,這就是很嚴重的傷害。出佛身血是五逆罪,因為他的心不善,果報是墮阿鼻地獄。利用佛的名義去騙人,是破壞佛教的形象,讓人家感到佛教徒是騙人的,不是好人。一個人做這個事情,就把整個團體的名譽都毀棄了,這個罪過與破和合僧的罪相同,也是地獄罪。這可以看看「地獄變相圖」的彩色書籍或光碟,你就明白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21-269-0001

問: 要求皈依他門下的信徒,從現在開始不可在外皈依另拜師父,否則就逐出佛門。請問可以嗎?

答:這不是皈依三寶,釋迦牟尼佛不是你的師父,你皈依的那個人是你師父;你不是學佛,因為跟釋迦牟尼佛沒有關係,你是跟某一個人學。我們皈依是皈依三寶,只要是出家人都是我的師父,這個要懂得;至於我跟哪個人學,那是另外的。佛門出家人稱呼有很多種,真正教我的才稱和尚,在外面弘法利生,但是沒有教過我,我就不稱他和尚,稱他法師、阿闍梨。

  就好像我們大學裡老師很多,我們都要尊重。他給我上過課,我稱他和尚;沒有給我上過課,稱他阿闍梨或法師。所以和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指導教授,你真正跟他學,他是和尚,和尚不是隨便稱的。另外就是校長也可以稱和尚,他主持教學。學校的校長和教導我的法師,我稱他是和尚,除這個關係之外我們都稱法師或阿闍梨。阿闍梨是印度話,翻成漢語的意思就是他的言行是我的榜樣、模範,但是他沒有教過我。這些稱呼一定要搞清楚。

  男眾、女眾,在家、出家都可以被稱和尚、阿闍梨、法師,但在家一定是受過菩薩戒的居士才可以教你。我是個出家人,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,他是我的和尚。李老師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淨土,他是印光大師在家的學生,雖然形式上他沒有出家,他的生活比出家人還嚴格,真正日中一食,九十七歲往生。一般出家人比不上,他的生活完全依照佛陀教的去做,所以我們出家人可以跟在家人學,這樣的大德,是菩薩不是凡人。

  佛經裡有沒有出家人跟在家人學的例子?有!佛陀在世的時候,舍利弗、目犍連是佛的出家大弟子,佛常常叫他們去聽維摩居士講經。他們見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和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。佛法是師道,是教育,教育裡老師第一大,居士在老師的地位,我們出家人是學生,就要尊師重道。不能說他是在家人,我是出家人,我比他大一等,沒這個道理。這些都要懂,不懂就常常造罪業。
歐陽竟無先生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:佛法是師道。他是民國初年人,楊仁山的學生,師生二人都是在家的大德。那時他辦了個佛學院,「支那內學院」,民國初年許多在家、出家大德,都是他那個佛學院培養出來的。所以老師第一大,尊師重道,這就是《觀經》三福裡面講的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是佛法根本。現在這些我們都沒有學過,所以要提倡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就是這兩句經文的落實;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是《十善業道經》的落實。我們沒有接受過這些基礎教育,所以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會遭遇許多困難,許多的事情想錯了、說錯了、做錯了,自己不知道。所以要從這些基本東西學起。21-269-0001

問: 《金剛經》講空、不著相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觀想念佛、持名念佛,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,請問二者如何圓融?

答:般若與念佛是兩個法門,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,接引兩種不同的根性;般若是從空入,淨土是從有入。《金剛經》自始至終要破執著,而《彌陀經》教給我們執持名號,不但不破執著,還加強執著;方法、手段不一樣,方向、目標是一致的。正因為般若法門所說的破執著這個綱領,我們沒有辦法實現,所以淨宗用一個堅固的執著破其他一切執著,這個法子妙。你既然放不下,給你一樁放不下的事,其他的要放下,這真的是好辦多了;什麼都放下,我們真的做不到。統統放下,心又執著空,不是執著有,就是執著空,空有兩邊不執著決定做不到,這是麻煩事。要我們執著一個,其他的不執著,我們可以做到,這就方便太多。所以叫你執持名號,堅固的執持名號,名號之外統統放下。特別是打佛七的時候,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掛在口邊:「放下身心世界,老實念佛」。老實念佛就是執持名號,這個不要放下,其他的統統要放下,那就行了,所以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。

  而修般若、學禪的,在近代恐怕已經沒有了,不要說開悟的人沒有,得禪定的人也都沒有。禪定裡最淺的是初禪,這是真正得禪定,初禪是什麼境界?它屬於三界裡的色界,超越欲界;換句話說,五欲沒有了。財色名食睡確實不動心,才是剛剛得禪定;財色名食睡還動心,沒有得禪定。不要看盤腿面壁,坐上幾個鐘點,樣子好像是很定,心裡還是是非人我、財色名食睡,那有什麼用處!真正功夫要問自己,要能在生活當中表現真誠、清淨、慈悲。若聽讚歎就歡喜,被罵就生氣,還是沒有得禪定,沒有功夫。真正得禪定的人是你讚歎他,他不會歡喜;你罵他,他也不生氣,絕對不放在心上,若無其事,超越欲界。你才曉得禪定不容易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也很喜歡讀禪宗的《語錄》、性宗的經典,可是我的老師都勸阻我,都說這個東西學不得。特別是方東美先生,看到我在讀《六祖壇經》,就警告我說:「六祖惠能以前,沒有發現一個惠能,惠能以後,也沒有發現一個惠能。他是天才,不能學,學也學不到。」這話真是事實。性宗的理論的確非常令人嚮往、羨慕,可是事實上做不到。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利益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,找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方法來修學,才得真實的利益。

  所以一切經的理論都要能夠會通,不能會通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。特別我們這一次讀《金剛經》了解,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法法圓融。佛法諸宗,講的方法不一樣,用功的手段不一樣,但方向、目標一樣,行門功夫的原理、原則統統一樣,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「戒定慧」、「覺正淨」。沒有不圓融的!不但佛法諸宗圓融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圓融,沒有一樣不圓融,最明顯的是與其他任何宗教都圓融。可是宗教看佛法是不圓融,為什麼?宗教有疑,沒有透徹。

  多年之前,于斌主教還在世的時候,天主教在台灣輔仁大學後面建一個神學院,教堂在多瑪斯修道院,神學院在那教堂裡,以亞洲主教團的名義辦了一個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,由于斌主教負責,請我去講「佛教精神生活」。聽講的學生都是神父、修女,還有外教。對我非常好,我很感慨的對他們講:讓我講「佛教精神生活」,你們得的利益不大,應該讓我講你們的經典,那就不一樣了。我能把佛法跟天主教圓融。你圓不過來,我圓得過來;你看不一樣,我看是一樣;你看有差別,我看沒有差別。這樣的確可以提升他們的境界。

  澳洲昆士蘭省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邀請我,在他們辦的「多元文化論壇」中做一次講演。我很歡喜,從新加坡特地飛到布里斯本去參加這個聚會。我做了一個半小時的講演,其中後半個小時是研究討論。與會人員是澳洲十四個不同宗教團體的領袖。因為現在澳洲開放,許多國家地區移民到那邊,文化背景不同、生活方式不同、宗教信仰不同,現在聚集在一塊,他們的目的是實現「大家和睦共處,維繫社會的安全,各宗教互相合作」,這個構想好!這個局長很了不起,他是入澳洲籍的以色列人,是猶太教徒,辦這個「論壇」,每一個月聚會一次,來討論怎樣能夠和睦相處,能夠互助合作不要互相排斥。我很佩服這個局長!早年我也有這個想法,所以我很歡喜的做了一次講演,主題是我們如何圓融不同之處,能夠化解矛盾、能夠溝通,實現社會和諧,消除一切隔閡,達到世界永久和平的目標。我剛剛進這個會場的時候,每一個宗教的代表人士坐在那裡,神情態度不一樣,穿的服裝也不一樣,氣氛讓人寒毛直豎,有一點像我們中國小說裡的武林大會。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得通,就是磁場不相同,而且各種磁場都非常強烈,因為他們都是宗教的領袖,不是普通人,所以磁場的確不一樣。
我去的時候還有好幾個翻譯,我就輕輕問他們,你們有沒有感覺氣氛與其他聚會不相同?我一個小時講下來,這些宗教人士變得非常平和,旁邊翻譯都感覺得到,所以聽眾個個都歡喜。那個局長當時就正式邀請我,做永久的會員,我也就答應了。我不常在,就派澳洲淨宗學會代表去參加。每一個月我寫一點東西,讓代表帶到那邊翻成英文,送給各個宗教團體!此前許多宗教彼此不了解、互相排斥,我們總想送佛教到基督教,送不進去。有這麼一個論壇,彼此都接受,所以我們可以把佛教介紹給全世界不同的宗教,提供他們做參考。

  那天,有一個猶太教的長老聽我講完之後,提出一個問題:「人都有犯罪的行為,這個我們當然承認,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哪有不犯罪?你們佛教裡由誰來對犯罪人作出最後審判?」我就告訴他,佛教是教育,佛菩薩是老師,佛教講的是師生關係,學生犯過失,老師只能勸告,沒有懲罰的權力。他問「最後審判權歸誰」,我說審判權是司法部門行使的,我們這是教育部,司法部是你們的上帝;他聽了很開心,覺得我們是一家。把這個問題給上帝,我承認你上帝存在。我們負責教育,勸善規過,犯過的人你們上帝去懲罰。所以我們在一塊聚會非常融洽,非常歡喜,一點隔閡都沒有,這是好的開始。我很重視這個論壇,希望將來在澳洲其他城市推廣,再推展到全世界;尤其現在美國種族的隔閡,麻煩很大。消除種族之間不同文化、不同宗教信仰方面的歧見,社會才能真正達到和諧。21-270-0001

問: 請問開悟與著魔有何差別?

答: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境界,開悟是一切通達明瞭,智慧現前,智慧是從禪定裡生的,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。禪定的意思就是《金剛經》上世尊教須菩提尊者,自行化他要守住的一個基本原則,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「不取於相」,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干擾,這是禪。別人讚歎你、毀謗你,不起一點喜怒心、不動念。這個功夫就能開智慧,智慧是每個人自性裡本來具有的。

  佛在經上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意思就是我們自性裡的三徳,智慧、能力、福報都跟諸佛如來平等,都一樣是無量無邊。接著又說「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因為現在我們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故自性裡頭的這三德完全不見了。若我們有禪定的功夫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,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起作用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都會現前。

  禪定功夫要從學佛修行開始。修行,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言行思想造作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。起心動念是意業行為;言語是口業行為;身體造作是身業行為。身口意三種行為裡頭都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那就錯了。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正了。純淨、純善,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所說的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。有起心動念就不善,因為真心離念,真心沒有任何念頭!有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有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有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煩惱。所以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,對人事物就不會心存成見。若對世出世間法也都不分別了,你就能超越十法界。最後的煩惱,就是起心動念,到極樂世界一真法界就能完全斷掉。

  修學念佛法門可以讓我們凡夫帶業往生,一品煩惱都沒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。這一加持就把自己變成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薩,自己的神通、道力、能力都跟七地菩薩完全相等,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找不到的。故一定要放下萬緣,放下對一切法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能修清淨心,心淨則佛土淨。

  佛人的修行障礙有很多,尤其是瞋恨心,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一發脾氣,立刻覺悟:我墮地獄了!自己毀滅自己最嚴重的行為無過於發脾氣。故要以善意對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。要放下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這樣我們念佛才有把握往生。
最後,開悟跟著魔的差別很顯著,著魔是現在講的神經分裂,開悟是覺悟,是明心見性。著魔多半都喜歡神通,喜歡感應,最後就和妖魔鬼怪纏在一起。21-271-0001

問:請問應該幫助別人脫離六道,還是幫助自己?

答: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,幫助自己也是幫助別人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處處要以幫助別人為第一,可是幫助別人要修自己的清淨心,也就是說做好事著相是錯的,不著相就是幫助自己。21-271-0001

問: 《金剛經》上說無我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師父說今生受者是,前生作者是,說明人有前生後世,這之間的神識能否看作是我的化現?你的前世不能說成是我的前世,這裡面有個我嗎?凡聖同居土裡阿彌陀佛與剛剛往生的居士,還是有人、我的區別,人、物存在,怎麼說沒有「我」?

答:你的疑問是《金剛經》上的,佛與眾生的不同只是在覺跟迷,迷的時候有我,覺悟的時候就沒有了。迷的時候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四相就統統具足,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覺悟了的時候,他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有了。只要你一切執著都放下了,覺悟的那個境界跟你現前境界完全不相同。實際上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無我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說的是有。那是針對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而解釋的,在他那個境界沒有。

  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到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,雖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但不起作用,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這個念頭不會起來。這是屬於教理、教義,希望你多聽、多讀,自然就會明白。如果想快一點悟入,一定要把分別、執著淡化。你能夠一年比一年淡薄,那就是很大的進步,如果分別、執著一年跟一年相比沒有什麼差別,甚至於更嚴重,那就是退轉了。21-271-0001

問: 請問空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嗎?

答:這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《金剛經》上確實是最高境界。21-271-0001

問: 世尊是否同阿彌陀佛是一個人?

答:你跟阿彌陀佛是不是同一個人?我說是,同一個自性,同一個法性。但是阿彌陀佛覺悟,你迷惑。中峰大師說: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此方即淨土,淨土即此方」。是同,但是迷悟不同!我們要是覺悟了,跟阿彌陀佛、跟極樂世界確實相同,迷了就不同。21-271-0001

問: 著魔與諸佛菩薩加持、感應道交,請問有什麼分別?

答:分別很大!諸佛菩薩加持會使你智慧增長,使你一切通達明瞭。著魔,一般結果都是被送到精神病院去了。21-271-0001

問: 「共同一法身」的意思,請問是否就是宇宙一切有情、無情的眾生,都是共同一個母親所生的?

答:只要把「母親」兩個字改做「真心」就行了,都是真心所生的。真心也稱為本性,也稱為法性。真心就是真誠,所以你只要真正達到真誠,宇宙之間一切諸法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全都通。21-274-0001

問: 整個一真法界和娑婆世界,請問是否有佛或神在運作管理?如果不運作管理,是否會雜亂無規律?

答:這個事情從我們的身體來看,可得出結論。我們的身體是個小宇宙,外面眼耳鼻舌身,裡面五臟六腑,每個器官都是由細胞組成的。一個細胞,又由無數個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組成的。但他們是如何來的?這個身體也沒有一個人在控制、計畫和管理,但他為何能夠自己運作呢?科學家說這是自然而成的。

  佛經說「法爾如是」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佛不說是自然,是怕你又執著自然,因為自然跟因緣又是相對的,所以叫法爾如是,就是非自然,非因緣,正如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。本來就是這樣的,絕對沒有人在控制、管理、操作,但它就是有秩序。在西方極樂世界沒總統、也沒部長,沒人管理,但西方極樂世界有最好的秩序。所以不可以拿我們這個世間的例子去想佛的世界,那怎麼想都想不通。21-274-0001

問: 請問十法界是如何產生的?既然佛有慈悲心,為什麼還要讓一切眾生墮落三界受苦,真正的原因何在?

答:這個問題,在《華嚴經》的「世界成就品,華藏世界品」中專門有講解,這我們曾經都講過,你可去看我們過去相關的講解。21-274-0001

問: 請問佛菩薩定中是否有境界?也就是說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是大定的境界?

答:在定中是有境界。大定當中,諸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華藏、就是極樂、就是一真法界。21-275-0001

問: 各行各業都有佛菩薩示現,也就是說乘願再來的人,他自己知道是佛菩薩乘願再來嗎?

答:知道的時候不多,不知道的時候多。佛菩薩乘願再來的情況,不是指佛菩薩投胎到人道來。如果佛菩薩真的投生到人道來,是因為這個地區很多人的學佛根性成熟了,這時他就會應身來了,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一樣,這應身必須長時間留在那裡教化;如果這樣的人數很少,他都用化身。化身有兩種,一種是你看到這個人來,但之後忽然不見了;另外一種是化身附在人身上。這個時間很短,是為了讓你豁然開悟,是自己誠心誠意感召來的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是諸佛菩薩善巧方便。21-275-0001

問: 從形態、內容上,請問要如何辨別正法與邪法?

答:這是一個很嚴肅、很重要的問題。在現代社會,真正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: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早就預知這種現象了,在他老人家入滅之前,就教導我們「四依法」,這就是辨別邪正的根據。

  第一:「依法不依人」。何謂正法?何謂邪法?與佛在經上所說的相應,就是正法。經是佛說的,如果違背了經典,就是他自己獨創的見解,我們不能相信。

  第二:「依義不依語」。這一條很重要。如果你執著經典文字,一定會有誤會、偏差。若你看的是印度梵文的經典就沒有問題,但是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,經過中國人翻譯成漢文,往往一部經典有很多人翻譯。像《無量壽經》有十二種譯本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有六種譯本,每位翻譯者用的文字不相同,我們到底依哪個本子?佛教我們依義不依語,他翻譯的意思對了就行,語言文字多少沒有關係,長說、短說沒有關係,講法不同也沒有關係。

  譬如講到修學的目標,禪宗要求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教下講大開圓解,淨土宗念佛人要求一心不亂,這是佛當時所說的,雖然說的話不同,其意思完全相同。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,大開圓解就是一心不亂,話怎麼說沒有關係,意思對了就行。

  第三: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這一條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,我們感激得五體投地,佛對我們太愛護了!為什麼?佛一生講經說法,絕大多數不是主動講的,而是由別人來問,佛是隨問隨答,有些問題不是了義的。何謂了義?何謂不了義?能幫助你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是了義;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,就是不了義。譬如問世間的這些問題、我們生活上的問題,如何能得到幸福美滿、離苦得樂,這些都是不了義。但這是現代人迫切希求的,佛很慈悲都給予答覆。所以,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」。有人求財,有人求兒女,有人求升官,佛樣樣都教導他,樣樣都滿足他,但是佛開示說,這是不了義,只是解決你一生的問題,不能解決生生世世的問題,你的眼光要遠大,一定要求永遠解決問題的方法,才是真正聰明。究竟圓滿的了義就是成佛,所以《法華經》說得好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此地,佛不就顯示何謂究竟了義了?

  佛教導你成佛的方法,這是究竟了義。佛講二乘(大乘、小乘)、三乘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),這是方便說的。方便說的意思就是不了義,所以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求了義,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在了義經裡,最殊勝、最穩當、最可靠的,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得到的,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,所以淨宗的經典是究竟了義,這是佛的慈悲開導。

  第四:「依智不依識」。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,用現代話說,就是處事待人接物、學佛要依理智。識是感情,不可以感情用事,這一條是通世出世間法。我們頭腦要冷靜,要依理智,不能用感情。

  如此你就能辨別了,凡是符合四依法的就是正法,與四依法相違背的就不是正法。

  今天我們見到許多學佛的人感情用事,有嚴重的分別、執著,就是法門不相同的,彼此存在很深的界限。譬如有人修學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毀謗淨土。就有念佛的同修不服氣,也毀謗他們,彼此互相對立。念佛的同修說:「他們批評我們,我們也反駁他。」我就告訴同修:「你們不是彌陀弟子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」他沈著面孔問我:「我們護持淨土來反駁他,為何不能往生?」我說,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是密宗的前方便,這部論典是宗喀巴大師作的,是屬於宗經論。論典裡有兩大類,一類是宗經論,一類是釋經論,釋經論是解釋經的,就是經的註解;宗經論是採取經典裡面的意義,並不依照經文,而是發揮裡面的道理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是屬於宗經論,就是根據佛所講的原理、原則和修學方法。這是佛教的經典,你毀謗經論,不就是毀謗三寶?這些經典是佛菩薩說的,你不就是毀謗佛菩薩?經典是法寶,你不就是謗法?依照此方法修行成就的人很多,你不就是謗僧?你是念佛人,但是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戒經裡講,毀謗三寶的罪過是墮阿鼻地獄,所以即使你佛念得再好,也不能往生。

  他問我:「那怎麼辦?」你要尊重別人。好比一個大學,你念的是文學院,他念的是法學院,文學院批評法學院,法學院罵文學院,這成什麼學校!各人的根性不相同,喜歡念佛的就老實念佛,喜歡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的就依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個個都有成就,個個都可以拿到學位,這才是正理。決定不能毀謗,要學《華嚴經》的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,自己謙虛,恭敬別人。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、真誠的,心淨則佛土淨,如此才能往生。

  人家侮辱、毀謗我們,我們不回一句話,合掌恭恭敬敬給他行禮,念阿彌陀佛,決定不罵他,這就對了。我要求淨土就不能毀謗三寶,這樣才能往生,他謗三寶是他的事情。這都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,也是這樣教導我們。他不能接受、或有毀謗,我們合掌令歡喜。我們的根性不同,我修此法門能成就,他那個法門比我高,我沒有資格修他那個法門,所以我們對他那個法門要恭敬供養,怎麼可以毀謗?這要很細心去觀察,才能辨別邪正、是非,成就自己的道業。24-007-0002

問: 佛經上常講「三輪體空」,請問我們每做一件善事是否都要迴向?

答:三輪體空與迴向要辨別清楚,這是兩件事情。三輪體空是講理,迴向是講事。三輪體空是觀慧,也就是智慧觀察宇宙人生。何謂「三輪」?譬如你修布施,有能施、受施,以及所施之物,這就是三輪。「體空」是這三件事都不可以著相。

  我們做好事,絕對不著相。如果人家接受我的布施,就常常想我對他有恩惠、我做了多少好事,念念不忘,那三輪就不空了。不空就是世間有漏的福報,是屬於福德,不是功德。如果修布施不著相,心裡痕跡都不落,修的就是功德。功德與福德不一樣,功德可以了生死、出三界,證菩提果;而福德只是享受來世的福報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如此而已。

  迴向是擴大自己的慈悲心。我們凡夫心量很小,起心動念都為自己,很少替別人著想,更難替社會大眾想。心量小是很大的過失,這是修行不能開悟證果最大的障礙。經論上常說佛的心量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「周」是周遍,就是周遍恆河沙數的諸佛世界,而那也是我們的心量。但現在我們的心量小得可憐,兩個人都不能相容,連夫妻都打架鬧離婚,這個心量多小!

  迴向真正的目的就是拓開心量,無論你修的是功德還是福德,自己不享受,將這個果報貢獻給一切眾生,這是迴向眾生。貢獻給法界,範圍就更大了,真的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。迴向實際,「實際」就是心性,我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標,即是求明心見性。所有一切果報都希望利益一切眾生,所以迴向的用意是拓開心量,恢復自己的真心本性,是這個意思。一般人迴向達不到此目的,都是做一點功德迴向父母,迴向自己將來升官發財,還是為自己,所以是小心量,不是佛菩薩開闊的心胸。這是應當要明瞭的。24-007-0002

問: 請問功德與福德有何差別?

答:功德與福德在事上講是相同的,只是用心不一樣,若三輪體空則是功德,三輪不空即是福德。譬如修布施,著相就是福德,不著相是功德。24-007-0002

問: 學佛是離苦得樂,請問此樂永遠存在嗎?如何才能得到?

答:佛陀教化一切眾生的目的,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其樂是永恆的。絕對不是你現在樂,將來不樂,這種樂是假的;若這一生樂,來生不樂,那也是假的。佛教給我們得樂,就是現在樂、來生樂,生生世世都永恆的快樂,這是真的。

  如何才能得到?「破迷開悟」就得到了。為什麼?苦是從迷來的,因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,所以才有苦;如果對於真相完全明白,自然就快樂。所以,佛教化眾生,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,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的。

  釋迦牟尼佛一生為大眾講經說法,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其教學的內容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換言之,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說明苦是怎麼來的,六道是怎麼來的,十法界是怎麼來的,樂是怎麼來的,一真法界是怎麼來的,諸佛菩薩果地上的依正莊嚴是怎麼來的。你要是都明白、覺悟了,自然會選擇。佛是指路之人,路還是要自己走,自己不肯走還是得不到。

  若循著佛陀教導的途徑與方向,認真努力去修學,一定能得到。在現前能得到的小利益是什麼?第一,有財富,這一生物質生活不缺乏,過得平平靜靜。第二,有聰明智慧,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,能做得恰到好處。第三,有健康長壽。這是每個人所希求的,這種果報在佛法裡講是雞毛蒜皮的小福,能否得到?決定可以得到!而永恆之樂是大福報,就是成佛、成菩薩。所以,離苦得樂真的是事實,是可以做到的。24-007-0002

問: 請問佛教的最高理想是要達到什麼目標?是否比儒家「禮運大同篇」講得更完善?

答:對的,「禮運大同篇」講的是一個理想,而佛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有理論、有方法、有事實真相,比儒家講的更豐富、更細密、更圓滿。24-007-0002

問: 請問佛門是否有求神、問卜之事?

答:佛門決定禁止求神、占卦、問卜、算命、看風水。佛在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說得很明白,佛弟子可以做世間事,不可有世間意。什麼是世間事?像世間的婚喪、應酬的禮俗,甚至於祭祀祖先,祭祀天地鬼神,這些可以做。但是不能向鬼神求保佑、求趨吉避凶,因為求神、占卦、問卜、算命、看風水,這些是世間意,這是禁止的。24-007-0003

問: 請問朝山代表何種意義?

答:現在台灣、大陸許多地方,甚至於美國,朝山的風氣很盛。但是要知道朝山真正的意義是尋求明師,是要請益的,也就是請教。古代真正有修行、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,往往在深山裡建個茅蓬隱居。從前寺院也是建築在深山裡,與外面的社會隔絕,所以進修容易得清淨心。
當我們想問道,有疑惑想請教時,必須去朝拜,這正是所謂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我們不可能請法師大德下山來教導我們,一定是要自己去朝見,朝山真正的意思在此。從前跟現代人的理念確實不相同,古人有道德、學問,表現出來的是非常謙虛,沒有傲慢,能也說不能,有學問、有修持也說沒有修持、沒有學問,真的很謙虛。

  從前住山就是住茅蓬,不是住在寺院裡,而是距離寺院不遠處搭一個茅蓬,所以更清靜了。因為寺院還有信徒往來,還有干擾。

  另外一種是「閉關」,閉關與住茅蓬是有條件的,不像現在我想閉關就閉幾年關,想住茅蓬就去住茅蓬。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,誰也不能管誰,想怎麼做就怎麼做。在從前是不許可的,是要有條件的。在自己道業尚未成就之前,要去尋師訪友,到處去請教,這就是朝山。我自己的道業、學業沒有成就,要向高人請教,這是做學生的態度。

  如果自己的德學成就了,就不必向人請教。宗門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教下是大開圓解,真的開悟了。悟了以後,一定要度眾生。換言之,一定要幫助別人。但是度眾生要靠機緣,也就是說要有人來請你去說法。如果沒有人來禮請,你總不能說我很行,我來教你們,這個說不出口的,未免狂妄自大。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也不能這樣作法。那怎麼辦?住茅蓬、閉關。這就等於向大眾說,我參學已經圓滿了,我的道業已經成就,你們還在參學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請教。

  所以,從前要找真正善知識到哪裡去找?打聽此地有沒有人住茅蓬?有沒有人閉關?如果有住茅蓬、有閉關的人,就是「真善知識」。你有任何疑難雜症可以去扣關,到茅蓬去拜訪,他一定會教導你。假如你提出的問題,他不能解答,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,請他跟你一道去參學,因為他還不夠資格。

  但現在朝山的意義已經不相同,朝山變成了大家集合去遊覽、觀光。現在你要是喜歡朝山,跟著大家一道去玩玩,也沒有什麼不對,可是真正的意義要懂得。24-007-0003

問: 《了凡四訓》說到祈天立命,向天神祈求長壽富貴之道,都要從無思、無慮處感格,請問如何理解?

答:這是雲谷大師教導袁了凡先生的。雲谷大師所講的話,實在講完全是依照世尊在經典裡的教誡。《大般若經》講得很多,菩薩所有一切行持都要從「無所得」這個理論事實上去奠定基礎。一切法無所得,就是無思、無慮,如此與諸佛菩薩、一切天龍鬼神才能感應。這也是世俗裡所謂的「誠則靈」。何以說誠能感應道交?誠意裡沒有界限。何謂「誠」?曾國藩先生說得很好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。」這個定義下得好,與儒家、佛法統統相應,所以無思、無慮就是誠。

  「慮」是心裡的憂慮、牽掛,「思」是念頭,所有一切念頭都放下,所有一切憂慮、牽掛也放下,這個心是清淨心、真誠心。心裡沒有界限,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能與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、天地鬼神都感應道交。換言之,你心裡稍有一念就是不誠,不誠無物,不能起感應道交。

  這是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的一番開示,教導他從這個理念上建立改造命運的方法。如果基於這個理念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,建立信願行三資糧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不但往生,還可以保證往生的品位很高。24-007-0003

問: 請問佛教能解釋宇宙的由來嗎?

答:可以,而且解釋得非常詳盡。這些都散布在大乘經論當中,像《華嚴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法相宗的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,這些大乘經論裡講得很多、很詳細,足夠你去研究探討。24-007-0004

問: 學佛的人火化之後撿出許多舍利,請問何謂舍利?代表何種意義?

答:舍利是古印度話,即是梵語,翻譯成中國的意思是堅固子。就是火化之後,有一種結晶非常堅固,而這種堅固子不一定是某一個部分集合的。譬如骨骼裡可以結成舍利,頭髮也可以結成舍利,血液也可以結成舍利,皮肉也能結成舍利,所以一般世俗人看是很不可思議。
從前火化之後撿到舍利,一般是說他的心清淨,修行有一點禪定的功夫,才有此瑞相。但是在現代社會,火化之後見到舍利是愈來愈普遍,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堅固子?這很難講!真正的堅固子,你用鐵鎚去敲它,鐵鎚會敲凹,舍利子卻如如不動,那就是真的。

  二十多年前,倓虛法師在香港圓寂,英國人感到很稀奇,就拿了一顆舍利,真的用鐵鎚去敲,下面墊鋼板,果然敲不碎,反而是這個鐵鎚頭凹進去,舍利還如如不動,外國人看到歎為希有。反之,如果用力一壓,它就破裂了,就不是真的。現代社會,樣樣東西都有仿冒、假的,好像舍利也有假的。

  因此,火化之後有沒有舍利無關緊要,有舍利也並不表示他修行證果,只可以說他修行有一點功夫,念佛人也不能代表他往生,真正念佛往生是從臨終的瑞相來斷定的,所以舍利的意義並不很大,我們知道就好。24-007-0004

問: 請問何謂宇宙人生的真理?真理何在?

答:我們一般人都了解,宇宙萬物有事、有理;事是形相、作用。這個事怎麼發生的?那就是理。宇宙人生的真理與宇宙人生的事實是表裡的兩邊。佛出現在世間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講的是什麼,可以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、真相。你要是了解這個真理、真相,就是佛、菩薩;不了解真理與事實真相,就是凡夫。所以,佛菩薩跟凡夫沒有什麼差別,一個是了解,一個是不了解;換言之,一個是明白人,一個是糊塗人而已。你懂得這些才曉得佛陀教育之可貴,佛陀教育的價值。我們應不應當學習?這個不必去問別人,自己就很清楚了。
真理何在?就在現前。理沒有離開事,事沒有離開理,理與事是一體的兩面,你要細心去觀察、去探討。24-007-0004

問: 請問如何辨別邪教、外道或正教?

答:邪是對正來說的。在佛法的定義,教化兩個字比教學意思要深,「教」是教導,「學」是學習,完全是在修學階段上來講。但是「化」就不一樣,「化」是從成績上來說,你教學真的變化氣質,古人的教學非常重視這一點。教學的成就是什麼?變化氣質,如果達不到變化氣質,教學就失敗了。佛法的教學更重視這一點,我們是凡人,如何能教凡夫變成聖人,這就是教育起了作用。菩薩是聖人,佛是聖人,超凡入聖,功夫是在教學。如果你的教學與事實真相相應,就是與真理、真相相應,不違背真理、真相,這就是正教;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背,就是邪教,這是正教與邪教的辨別。

  至於外道,意思又不相同。外道決不是貶低別人,絕對不是輕慢別人。佛家講外道,這個內與外是講心性,如果從心性當中求,這是內學,所以佛教稱為內學;凡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,這個意思一定要懂。許多學佛天天在讀經、研究經教的人,依舊是心外求法,那就是外道。凡是心外求法,決定不能成就。譬如說斷煩惱、修法門、成佛道,要在心外去求是決定成就不了的。一定要從內心裡去求,才能真正解決問題,這個理很深。

  如果我們不會,一定要靠外面境界,那就用心外求法,只有一個法門可以幫助我們成就,哪個法門?念佛法門。我們念阿彌陀佛,求阿彌陀佛來幫助我們,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心外求法。心外求法唯有這一門能往生不退成佛,一定要懂得。可是你心外求阿彌陀佛,往生的品位很低,只能生到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;往上的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用心外求法是決定達不到。但沒有關係,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再進一步捨棄外道的理念,恢復自性,然後就能提升到實報土、寂光土。這是方便法,其他經教、宗派都沒有,唯獨念佛法門,所以此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。

  一切眾生都是心緣外面的境界,幾個人懂得心性,幾個人能向內學?太少太少了。若修學念佛法門能向自性當中求,就是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其果報在實報土、寂光淨土,與修學其他大乘法門沒有兩樣,這是難行道。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是易行道,才能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。這是講內、外,我們要辨別清楚。24-007-0004

問: 請問三寶加持的意義為何?

答:三寶是佛、法、僧。加持,這是現代社會上很流行的一個術語,也是學佛同修希望能得到的。加持有世俗講的保佑之意,也就是護念的意思。經典告訴我們,三寶的加持是用什麼方法?用經典。佛在經典裡講了許多真實的道理與事相,教導我們在一切人事物當中,應當用什麼心態來學習、來面對,這就是加持。所以,大家對於加持、保佑不要想成了迷信,認為真有靈界暗中保佑我們,這完全錯了,這是心外求法。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、加持就是講經說法,正如學校裡老師對學生的加持,就是認真的教導,學生從教導裡領悟、體會,這才是真正的加持。

  三寶就是佛、法、僧,其內容是戒、定、慧。戒是僧寶,定是法寶,慧是佛寶,定、慧可以互為體用,說定是佛寶也可以,說慧是法寶也行,都是通用的。所以,戒、定、慧就是三寶真實的加持,你如理如法的修學戒、定、慧,就得三寶的加持。24-007-0004

問: 請問出家學佛與在家學佛,在成就上有無高低的差別?

答:沒有。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是平等的,無論斷煩惱、學法門、成佛道,都沒有兩樣。這個事實可以在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的「五十三參」見到。這五十三個人都是法身大士,都是《金剛經》所稱的諸佛如來,而這五十三位中以出家身分示現的只有五位,其餘的全是在家身分,而且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都有,他們都能作菩薩、作佛,所以是完全平等,沒有差異。
出家與在家不同之處何在?那是個人的選擇,正如在社會上,你讀書選擇學科,有人喜歡讀文學,有人喜歡讀哲學,隨個人愛好去選擇。踏進社會後,社會裡面有各行各業,也任憑你自己去選擇。出家也是社會中的一個行業,這個行業就是續佛慧命,教化眾生,用現代話來說,佛教是教育,我選擇佛陀教育這個行業。既然選擇這個行業,就要擔負起佛教教學的工作,使佛教育能延續發揚光大,這個工作就做得很圓滿了。兩者差別在此地。24-007-0004

 

淨空老法師專集網站 e-mail: amtb@amtb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