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>首頁>家庭教育
   
 
 

精華文章

幸福錦囊集 - 二、學習篇

教孩子懂得學做仁人君子

君子有九思

做人,首先要學會做君子,如何做君子?夫子在《論語》裡提到君子有九思:「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」。

視思明

「視思明」,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事情,都能清清楚楚的了解到是什麼因所造成的結果,是什麼道理才會呈現這樣的事相。師長參加聯合國的會議,會上師長問他們:「要解決世界的衝突,國與國、團體與團體的衝突,請問這些衝突的原因究竟在哪裡?」師長如此一問,這些與會的專家有沒有答出來?答不出來!就像我們問家長:「孩子自私自利是結果,因在哪裡?孩子不好學是結果,原因在哪裡?」

師長接著告訴他們,衝突在「家庭」。夫妻之間衝突了,孩子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,怎麼可能有健康的人格?必然是自私自利。接著師長又提到,家庭還不是真正的根本,根本在哪裡?自性跟習性的衝突,就是利己與利人之間的衝突。當人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,自然而然顯示出來的就是競爭、鬥爭與戰爭;當人的念頭是仁慈之心,處處為人著想,能有如此的存心,世間所有的衝突、戰爭就不會產生。唯有從因上下手,才能徹底解決問題。

世界的局勢如此,家庭的狀況亦如是。當發現孩子跟我們距離愈來愈疏離,我們一定要想,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?是不是我們關心得太少?如果我們的人際關係處得不好,絕對不能把責任推卸給他人,一定要回過頭來想:「是我哪裡做得不好,才會呈現這樣的結果」。當我們都能把原因找出來,就會愈活愈明白,要學習做一個明白人。

聽思聰

我們要從他人的言語中,聽出對方的需要。譬如母親打電話來,雖然沒有叫我們回家,但是在語氣當中,可以聽出來她很想念孫子,很想看看我們。這時我們要「聽思聰」,聽出弦外之意,不等父母開口,就要主動回去探望父母。當我們聽出這個團體已經出現是非人我,就不要捲入。甚至於我們在與人交談中,能聽得出來他現在思想、觀念有哪些瓶頸,這一點也要訓練自己。

我們也要聽出一個人的困惑或執著。曾經有一個老師,他聽完我們的課之後很感動,他說在沒聽我講課以前,他的思想很消極,有自殺的念頭。五天聽下來,他也有些人生體會,知道人生的方向,他說:「蔡老師,像你們這樣才能為社會做這些事,我們都不行!」是不是不行?不是。其實他在學校教書跟我們做這個事根本沒有兩樣,假如他教書幾十年,能教出兩、三個范仲淹,四、五個曾國藩,那他功德無量無邊!人都有遇緣不同,只要在遇到的緣當中盡心盡力,都是功德圓滿,不相上下。

我跟這位朋友講到:我們就像面對著大海,只要我們把這一滴水融入大海,就跟大海無二無別;我們不要像這一滴水一樣站在旁邊觀看,「你好大,我好小」。這是「聽思聰」,聽出來別人的分別,我們就能引導他放下這個分別,融入整個世界一片的真誠、一片的慈悲、一片的清淨之中。

色思溫

「色」是指我們的容顏,我們的臉部表情。假如臉色看起來是苦瓜臉,給別人留下來的第一印象就是怪怪的。聽說嘴巴翹起來的人會比較有錢,嘴巴凹下去的會比較沒錢,所以人家說,看人的面相就知道他所遇到的是福氣、還是禍患,有沒有這種傾向?有!原來業障有人引,是引來善業,還是引來惡業?關鍵在你的心。俗話說:「禍不單行」,為什麼?我們遭了禍以後,心就愈來愈消極,當然惡緣都來了。所以,轉念很重要,相由心生。

經教也談到「面上無瞋供養具」,我們時時歡喜待人,就是在廣修供養,你在無畏布施,不會讓人家起煩惱。「面悅常德」,一個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悅、很歡喜,那是德行的流露。當我們進佛寺山門,首先要學什麼?彌勒菩薩笑口常開。當然你不要從今以後看到每個人就一直笑,過與不及要謹慎。「色思溫」也要符合中庸之道,不可太過,就是不可太詼諧,也不可太嚴肅。

《論語》提到學生覺得夫子「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」,就是遠遠看起來很有威嚴,親近的時候覺得夫子很好相處,這就做到了色思溫。這其中的尺度如何去把握,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歷事鍊心。當你的新朋友過來跟你說:「我怎麼看到你就覺得很親切」,這樣你的「色思溫」就修得不錯。假如新朋友說:「好像是我欠了你的錢一樣,臉色真難看」,這時你就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表情,因為言語還沒有互動、溝通以前,實際上已經在交流了。

記得我第一年教書,是到一個客家村莊去教。我不會講客家話,所以怕跟家長有距離感。我的幾位同事已經有小孩,每天早上他們還要趕來當導護,送這些孩子進學校,他們比我忙很多。我們要廣修供養,要行布施,就要給同事方便,又給自己有布施大眾的機會,還可以拉近同事間的距離,一舉數得,何樂而不為!那時我住在學校,星期六、日才回家,我就歡歡喜喜幫助他們做導護。

我站在學校門口就開始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,車子開過來了,我就主動去幫孩子開車門。開了車門,很多孩子們的書包還沒有背好,我順手幫他拉好。我雖然跟學生的父母在語言上沒有交流,請問學生的家長看到這一幕會有什麼感受?距離就開始拉近了。有些家長第一天騎摩托車來送孩子上學,面無表情。當他載到第三天、第四天,我還沒說「早上好」,他們已經說「老師好」。所以,人與人之間,我們要懂得伸出友誼之手。

有一天,一個學生來找我說:「老師,我跟你說一件事,你不要生氣。」我說:「什麽事?你說吧!」他說:「我媽媽覺得你好像在選議員,好像去跟人家拉票,你好、你好!」這是「色思溫」,我們的面容就是人際關係的第一步。

貌思恭

「貌」指的是我們所有的肢體語言,表現出來給人的感覺,要很恭敬,不要粗魯,不要急躁,否則會給人壓力。在儒家的教誨中說到「威儀三千」,都是讓我們能「貌思恭」。如何讓自己的舉止、行為謙恭謹慎,從何處下手?我們有一個朋友說,他學了《弟子規》以後,只要是第一杯熱茶一定是端給媽媽喝。他的同學常常到他家作客,有時他剛好走到旁邊去,他的朋友就拿起壺來倒茶,他的朋友第一杯也送給誰?也送給他媽媽。所以,德行的感化是潛移默化的,我們在家中就要不斷訓練對長者的恭謙,對他人的恭謙。

而心行一如,當我們的心時時能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行為就會與之相應,言語、行為在無形中也會愈來愈緩和,愈來愈溫柔。

言思忠

言語一定要中肯。「忠」是會意字,一個「中」,一個「心」,代表心不能徇私,不能偏頗。當我們的言語徇私、偏頗,朋友、親人聽起來就不敢苟同,所以言語還是要廓然為公,一定要以公正、公平的心態來發言才好。只要言語、行為有徇私,到最後一定會有怨懟,會有怨恨產生。所以,言語,我們也要忠誠。

事思敬

「敬」字與「恭」字互為表裡,敬在內心,恭是表現於外的行為。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,答應別人的事情,一定要非常恭敬地去完成,所謂「受人之託,忠人之事」,要做個有信義之人。我們答應別人的事唯恐會忘記,一定要記下來,這樣才能表現出我們對待任何事情的謹慎態度。信義除了言出為信之外,對於五倫的本分,五倫的道義、恩義,不等對方要求,我們也要盡心盡力去做,這才是「事思敬」。

疑思問

有疑惑要懂得求教於人,而求教於人一定要問對了人。但是一般人在問問題時,往往都是問一些可能會認同他自己想法的人,這樣可能就無法得到中肯的勸誡,因此一定要問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,才能幫助我們解答疑惑。親近仁者首先要虛心受教,自己先要歸到零位,也就是先把杯子裡面的水倒空,慢慢把道理聽明白,很多疑惑就會迎刃而解。千萬不要還沒有開始聽課,就已經把十個疑惑、二十個疑惑都排好了,果真如此,就是胡思亂想,到時一邊聽課一邊還在想問題。

當遇到疑惑無法解除,我們可以「心有疑,隨札記」,先記下來,遇到適當的時機趕快請教,「就人問,求確義」。我在跟師長學習的過程中,也沒有機會請教發問,但很奇妙的,每次心裡有些疑惑,或者生活中有些無法解決的問題,只要觀看師長講經,不超過十五分鐘就會迎刃而解。為什麼?第一是我們恭敬的用心受教;第二是師長的言語是自性的流露,當我們能用心去領受時,我們的自性也會被喚醒,心量也會拓寬,心量一拓寬,本有的障礙自然就破除了。其實這都是因為自己的分別、執著所障礙,只要把分別、執著放下,問題就不存在了。開始學習的前兩、三年都是如此,屢試不爽,後來慢慢就掌握了聖賢教誨的綱領,就在歷事鍊心,而且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,當念頭一起,立刻能觀照就能轉念。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在自找煩惱,有太多的正事要我們去做。

忿思難

「言語忍,忿自泯」,一定要掌控好情緒、脾氣。俗話說,能控制情緒才能掌握未來,假如我們的情緒、脾氣掌控不了,很多事可能都在盛怒之下而搞砸了。「一念瞋心起,火燒功德林」,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這個怒氣就把我們所有的善根都遮住了,不只傷了自己,瞋恨的言語一出去,也傷了交情。所以,三年交情可能一語寒心,溫情就全部失去了。明白憤怒之後難以收拾,就要趕快節制自己的憤怒。 如何節制憤怒?要歷事鍊心,當你快要發脾氣時,一看到那個人就忍受不了,怎麼辦?這時不要勉強,先緩和一下,離開現場,「對不起,我去上廁所」。然後趕快出去深呼吸,但是你出門的時候不要把門關得很大聲,進退之間,可以視情況而定,不可勉強。

見得思義

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,你所要獲得的任何東西,要想到應不應該收,是否合乎道義、人情、國法,假如不應該就不可以接受。《禮記》也提到,「臨財毋苟得,臨難毋苟免」,古代讀書人都是「三綱實繫命,道義為之根」,面對現實,提起來的都是道義,而不是財富,不是生命,可以殺身成仁,捨生取義。 有個人墮到閻羅王那裡,閻羅王覺得他為富不仁,這麼有錢還聚財,不布施給別人,造成很多人餓死,罪業很重,太愚癡了,要判他到畜生道。結果這個人跟閻羅王說:「閻羅王,你可不可以讓我當母狗」?閻羅王就覺得很納悶:「為什麼你一定要當母狗」?他說:「臨財母狗得,臨難母狗免」。你看他到了閻羅王那裡,貪心還是放不下!

辨仁

「仁」是個會意字,意思是兩個人,一個代表自己,一個代表他人,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己所欲,施於人。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」處處都能以同理之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。

1、仁德之人存心仁厚

有一天,我們跟著楊老師去買水果,一位老人推著一車的水果,楊老師就買了一些明後天不吃就會爛掉的香蕉。我們一看覺得很奇怪,一般人都要挑好一點的!回到家裡,楊老師就說:「這個水果再不買就壞了,就糟蹋了,老人家也就沒錢可賺,我們既然要吃,就不要浪費。」我們可以從很多小事中,去觀察有德有行之人的存心,我們要善學,才會有所收穫。

有一次我們在北京舉辦演講課程,到第四天楊老師從山東趕過來,坐了好幾個小時的汽車。但是老師一到北京立刻就趕到上課的地點,那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,這也是長者對我們晚輩的關愛,來看看我們,也去看看參加課程的同學們。這些同學見到楊老師很歡喜,就打了招呼,老師跟他們說:「我們這幾天的課程,假如老師們講得不好,你們一定要幫我們提意見,多批評。」老師又說:「這幾天吃飯、睡覺,假如安排有不妥之處,請你們要提出來,我們立刻改進。」最後又說:「上課很辛苦,你們要好好休息。」老師提出這三點,確實處處是替人著想。所以,我們要效法學習,從每次與人交談當中,在言語、行為上都要考量到他人的感受。

2、仁德之人以身作則

楊老師在北京時,她的生活非常有規律,都是早睡早起,兩、三點睡,六、七點起床。有個同修很年輕,剛好有機會要到大方廣去服務,臨去之前師長告訴他一句話說:「楊老師假如兩點睡,你就不能在兩點之前睡。」這位同仁去了以後,也相當勇猛精進,真的跟楊老師不相上下,很奇怪他也不累。確實,忘我的工作氣氛無形中會影響每個人,而最重要的是楊老師做出榜樣給我們看。

海口有位朋友,他本來是個比較懶散的人,結果調去北京工作之後,每天也是七、八個小時都不用休息。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,為何到那裡工作,他的整個細胞、神經都調動起來了?確實一個團體的領導人至關重要,如果我們是一位領導者,一定要身先士卒,以身作則。

我到台中蓮社參觀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,在紀念館的玻璃桌裡看到一支教鞭,第一個念頭是李老師拿來管教學生用的教鞭。旁邊的人說:「不是!那是有一次李老師在上課,下面的學生有點吵雜,下課之後,這些學生感到自己有過失,就拿著一根棍子到老師面前說:『老師,學生不好學,希望老師管教』。」李老師馬上把這支棍子握在手上,往自己的身上打,他說:「是我沒有德行,是我教得不好。」學生都覺得很慚愧,就把這支棍子保留了下來,時時提醒自己,對老師要恭敬,上課一定要專心。所以,有德行的人時時都是自我反省,時時都是為人表率。李老師有一句詩寫到:「未改心腸熱,全憐暗路人,但能光照遠,不惜自焚身」,老人家悲天憫人,未改心腸熱,時時刻刻想著大眾不要走到歧路、不要走到暗路,只要能照亮他們的前程,只要讓他們不再墮落,他會不惜燃燒自己,照亮別人。所以,李老師到九十七歲還在講學,這給我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樣。

在台中期間,我很幸運能去求教很多長者,其中也求教於徐醒民老師。記得那次跟楊老師到徐老師家,因為是第一次開車去,不認識路就慢慢找。剛好又是過年前夕,菜市場是車水馬龍,一路上都遇到堵車的情況。好不容易找到路口,但已遲到一段時間,徐老師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者,生怕我們找不到路,早就在路口恭候我們。我當時很受感動,體會到學問絕對不是說出來的,真正的學問是要做出來。他對人的那種恭敬,不會因為他的地位、年齡而有所改變,這就是以身作則。

3、仁德之人處處謙卑

仁德之人很謙卑,絕對不會居功。孔夫子在《論語》裡,說自己是「述而不作」,他只是把古聖先賢的精神、智慧傳遞下來,他絕不居功,絕不自視甚高。仁德之人最重要的是時時看到自己的本分,所以他在做事時,都覺得是應該的,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,他們時時契入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之中。右手幫左手抓癢,右手會不會跟左手說:「你要跟我說謝謝?」都是自然而然,做得心安理得,絕對不會要求回饋,也不會要名聞利養。

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

不好學是結果 原因在哪

一個家庭是否有好學的氣氛,對孩子的影響很大。我跟家長講,假如你對孩子說,你趕快給我去念書,而你自己還在看電視,孩子當然會依依不捨,一邊走還一邊回頭看。突然你說:「我數到三,再不去學習就要挨打了!」孩子這才很無奈地去學習。但孩子坐在書桌前,心在哪裡?所謂是上行下效,父母不好學,而要孩子好學,很困難!孩子的內心會很不滿,久而久之,孩子就不聽父母的話了。

身教者從

在我的記憶當中,父母也從未叮嚀過我和姐姐要好好念書。在我兒時,看到父母吃完飯,休息一下就進房間讀書。那時我年紀還小,當父母在書房裡念書時,我和姐姐是不敢大搖大擺坐在那裡看電視,很自然的,兩個姐姐就帶著我上樓去念書,久而久之,我們自覺學習的習慣就成自然了。古人云:「身教者從,言教者訟。」你有身教,他就會跟著你學、你做;言教只是在嘴巴上要求,自己沒有做到,最後孩子一定不服從你的指導。現在孩子為什麼教不好?因為大人沒有以身作則。甚至孩子在勸妳:「媽,不要打麻將了」,妳還打他一頓,以後他還會不會聽妳的話?根本不可能,也不可能尊重妳。

我記得我父親五十幾歲時,他的公司需要員工去考一張證券交易所的證件,有了這個證件才可以去帶領證券所,於是公司派了很多人去考試。我父親年紀最大,其他的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,結果只有我父親一個人考上了。我看著父親五十多歲,每天看書,內心肅然起敬。所以,你今天回家先不要教孩子,你自己開始讀《弟子規》、讀經典,相信你的孩子走過你的身邊,也會肅然起敬。家庭的學習風氣,都要靠長輩、靠父母先身體力行,唯有如此,孩子才能好好學習,天天向上。

孩子沒有志向怎麼辦

營造好的薰習環境

孩子沒有志向,我們做父母的要反思,我們有沒有在孩子的心裡表現出有志向的態度?因為要培養孩子有志向,是要在父母、長者立志的環境中去薰習。我在高中念書的時候,對中文很懼怕,因為在念初中時,有一次老師發了一篇作文範本,讓我們做參考。我的老師介紹這篇文章時說:「這篇作文的作者是我們初三的學生寫的,她叫蔡蓉青,在同一個家庭裡面教出來的孩子,語文程度為何如此懸殊?」我聽了老師的話,真是無地自容,因為蔡蓉青是我的二姐。老師這麼說,對我的內心是很大的衝擊,從此我上國文課,頭都抬不起來。所以,當老師的人不能用很犀利的言詞對待學生,否則會傷害他們的自信心。

我從念初中起,就一直對語文沒有信心。上了高中,有一次上課,我的老師叫著我的名字說:「蔡禮旭,你站起來,上國文課再打瞌睡,我就記你曠課。」確實在求學過程中,我的語文一直都不好,但是在學習古文當中,我對兩篇文章的印象特別深刻,就是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和孔明的《出師表》。當我讀到范仲淹的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這句千古名句時,本來還不大清醒的我,突然立即感覺到眼前一片光明,但這個光明只有幾十秒的時間就熄滅了。當我又讀到孔明的《出師表》中的「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」時,眼前又放光明了,但還是幾十秒又不見了。雖然這個光芒沒有持續,但是我從此喜歡上了聖賢學問,所以在十多年之後,當我又重新學習聖賢之教時,真的是法喜充滿。因此,當孩子沒有志向的時候,做父母、做老師的就一定要營造機會,讓孩子去薰習聖賢的風範,孩子才會有遠大的志向。

我想,假如從小老師就把范仲淹的故事、孔明的故事告訴我,我今天的成就一定更加不同。我們都是在升學主義、硬式教育之下長大的,愈讀書心量愈狹窄。回想起求學的過程,看到同學考得比我們的分數高時,自己的內心就不舒服,在這種競爭的環境之下,把我們的心胸變小了。

在深圳有些孩子從小就讀誦經典,他們在這種聖賢胸懷的氛圍中薰習。有一天,老師問這些孩子說:「假如你有一億元,你要做什麼事情?」第一個,孩子說:「我要蓋一間學校,讓更多的人能得到聖賢的教誨。」第二個,孩子說:「我要蓋一間醫院,能讓病苦的人得到好的醫治。」第三個,孩子說:「我要成立一個電視台,能播放好的教育影響更多的人。」第四個,孩子說:「我以後要當蔡老師。」因為這個孩子六歲多的時候,我到深圳講課,他常常都來聽。有一位母親聽到她孩子的志向之後,也沒有表現得很高興,而是立刻問孩子:「你一定要有一億的時候才能做這些事情嗎?」讓孩子去思考,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有錢的時候才能做。接著母親又說:「請問蔡老師有沒有一億?」孩子就明白了,很多事你當下覺得可以做的,就要立刻去做。所以,我們引導孩子立志,絕對不是讓他的志向立得很遙遠。我們會告訴他,你可以當下立志做個孝子,當下立志做個好學生,當下立志做個好公民,這些都是讓孩子有個人生目標,他就會積極學習。

您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志向?為什麼這些孩子有這樣的志向?環境的薰陶,環境的教育。因為他們的父母讓孩子所接觸到的,都是這些學習聖賢學問的長輩和小朋友,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有這樣的志向。教育有言教、身教,還有環境的薰陶也很重要。

學習聖賢經典引導孩子見賢思齊

俗語說: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」,學習首重立志,所謂「學貴立志」。我們在海口主辦教師課程,第一節課我們跟所有的老師共同立了一個志向,即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。我們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,世界和平是個結果,要先種什麼因?要在每個人的心中先種下仁愛思想的因。我們要把聖賢的仁愛思想觀、聖賢的智慧承傳給下一代。「開太平」是結果,「繼絕學」是種因;為往聖繼絕學,才能承先啟後,要承先自己就要先學好。

有一位教小學五年級的老師,他有「繼絕學」的使命,每天除了教書以外,還安排三個小時深入聖賢經典。每天早上他很早到教室,讀誦《弟子規》、《孝經》。他的學生一進門,本來還拎著早餐準備坐著慢慢吃,當看到老師正襟危坐在讀經時,學生們立刻坐到自己的座位上,把經書拿起來跟著老師一起讀誦。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,由於他的用心,他們班的成績還有禮貌都有很大的進步。校長看到以後問他:「你們班是如何教的,怎麼會教得這樣好?」老師跟校長說:「因為我請了數百位古聖先賢來教我們的孩子。」

中國有一套書叫做《德育故事》,裡面有七百多位聖哲人的故事,分為八個單元,就是「八德」,依據「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」而編纂出來的。他每天跟學生講兩、三個德育故事,這些孩子看了以後懂得見賢思齊。然後又以《弟子規》作為班規,學生犯錯不需要老師開口,自己就知道錯在哪一句。譬如在教室奔跑撞到椅子,學生會說什麼?「寬轉彎,勿觸稜」、「事勿忙,忙多錯」。當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,會想到「無心非,名為錯,有心非,名為惡;過能改,歸於無,倘揜飾,增一辜」,所以孩子懂得勇於認錯,勇於改過,不會推諉,不會掩飾,也會想到「德有傷,貽親羞」。

由於他們班上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,又得到校長的肯定和重視,後來就邀請我們中心的老師去跟全校的老師做了兩次演講,我們也把《弟子規》發送到他們學校。所以,一個人立定志向要為往聖繼絕學,他的影響力就會不斷擴展,自我的要求就能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。這位老師跟我們接觸了半年時間,他就開始跟著我到中國大陸去演講,把他的經驗貢獻給其他地區的老師跟家長。

當我們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《弟子規》的教誨,他這一生一定會過得很充實、很踏實,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力。為往聖繼絕學,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,只要我們有這一念真心,而且真正發出來,就可以立志做到為往聖繼絕學。這不是一句口號,是要從自己開始做起,如此才能帶動孩子學習和落實,我們要時時處處做孩子的榜樣,所以我們可以先立志做孩子們的好榜樣。

除此之外,我們在家庭要立志做好父母,在公司要立志做好長官、好同事,在社會中要立志做好公民。有位老師坐公車,看到一位長者上來,他立刻站起來讓座。結果接連有四個人讓座,他看了很受感動,眼淚差點掉下來,由此他印證了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。當我們有這分志向要去改善社會風氣,相信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謹小慎微,會克制自己,我們的道德、學問也因立志而不斷地提升。

我們在深圳面對的都是五、六歲的孩子,我們問孩子們,讀書要做什麼?他們的答案會很標準:「要做聖人!」他們說不做聖人,為何還要讀書?他們在幼兒園外面時,一路上會爭先恐後,做什麼?撿垃圾。他們一看到垃圾就好像看到寶貝一樣,覺得我可以為社會付出。剛好在路上遇到了一群下課的初中生,這些初中生手上拿著雪糕,邊吃邊丟垃圾。當他們突然看到一群小孩子在撿垃圾時,本來要丟垃圾突然停住,然後有一個初中生就對其他同學說:「我們別丟了,這麼小的孩子都在撿。」這些小朋友的內心感覺到,原來我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響社會,所以我立志要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志向就好像人生的一個目標、一個終點,志立對了,這一生才不會白來一遭。

如何幫助子女立定人生志向

立志要趁早

人一定要立定志向,立志要從小立定才會有成就。范仲淹先生在小時候,看到一個算命先生,就問他:「請你看看我的命,以後可不可以當宰相?」算命先生從未遇過口氣這樣大的小孩,就跟他說:「你口氣未免太大了!」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,接著又問算命先生:「那你幫我看看,我能不能當醫生?」這位先生很好奇,為何兩個志願差別這麼大?就問范仲淹。范仲淹回答:「唯有良相、良醫可以救人。」良相可以救一國的人;良醫,可以隨分隨力救人的生命,救了一個人的生命,可能是救了一個家的命運。算命先生聽完以後很感動,因為范仲淹念念都是要救人,所以他跟范仲淹說:「你有這樣一顆心,就是真正的宰相之心,你以後一定會當宰相。」這位算命先生也很懂得鼓勵孩子,後來范仲淹真的當了宰相。

我們思考一下,范仲淹年輕的時候,他念四書五經是什麼態度?是要念出修身、齊家、治國的方法。而其他讀書人是要念出什麼?只為了求功名利祿,所以對於經教的領會有相當大的差別。范仲淹這樣念了十年、二十年,他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是鏗鏘有力,而且針對國家的時弊,所以他能順利的在仕途中步步高升。

立聖賢之志

文天祥有一首詩,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。丹心是指一個人的至誠心、真誠心;照汗青,汗青是代表史冊、歷史。用我們的真心鑑照哪一部歷史?「中國歷史」。確實在中國幾千年的承傳當中,第一次出現滅種的危機,滅聖賢種。因為中國的承傳,最重要的兩大支柱就是孝道和師道,現在孝道是否還存在?岌岌可危。而師道又是奠基在孝道的基礎上,所以我們有責任把孝道、師道表演出來,還要傳承下去,這樣才能承先啟後,才對得起祖宗們對我們的慈愛。

我們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,要先鑑照誰的歷史?修身要從自己開始,人一定要對得起自己,不可以自欺欺人。我們回頭看看,這幾十年的人生路上,自己覺得是否踏實?假如已經感受到了歲月的蹉跎,時光的流逝,那就要趕快轉變態度,珍惜時光,好好學習,開發智慧,不要等到年老的時候,才感歎「黑髮不知勤學早,白髮方悔讀書遲」。

我們要齊家就要用這一生的努力去鑑照我們父母的歷史,所以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樣,也要讓父母在這一生感覺到,養育我們這樣的子女非常值得、安慰。假如在父母的一生中,你給他的是這樣的一種感受,就真正盡了一分孝心。除了我們要鑑照父母的歷史,還要教導子女學習聖賢教誨,當孩子長大以後,他進入社會與人群相處,他會感受到,就是因為得到了父母對我們的聖賢教誨,才具備了正確的人格、正確的人生態度,才讓我們一生能立於不敗之地。當子女對父母是這樣的感受與感恩,那我們這一生在子女的歷史上,也寫下了我們的責任、義務與恩義。

我們還要鑑照誰的歷史?我們的另外一半。讓先生、讓太太在自己的人生歷史上寫上修身、齊家的好榜樣。你們有沒有想過要寫修身、齊家的記錄留給後代?時光很快會逝去,當我們年老的時候,希望多做些事,可能都來不及了。現在趁年輕的時候,要盡心盡力去愛護對方,使對方感受到我這一生就是因為娶了這樣的好太太,我的家業、事業才會有這樣好的發展。當先生對太太是如此的評價,所感受到的是這樣的一種體會,這個太太就是做得相當圓滿。

人生的價值在於成就身旁所有人的人生價值,這就叫中國文化的承傳。當人有這樣的志向,自然就會好好的充實自己,好好規劃時間,而不會蹉跎歲月,消磨光陰。

立志始從當下行孝

孩子在學習聖賢學問的時候,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他們立志。假如他說我要做總理,這個目標對他現前的生活來講比較遠,我們應該引導孩子:立志要從現在開始做起,在家裡做一個孝子,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,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,從這裡開始做起,才是真正的立志。孩子就會覺得,我現在學習聖賢學問,幫媽媽端一杯茶,幫媽媽洗腳,都是在力行聖賢教誨,都在學習做一個孝子。很多孩子會說:「媽媽,我長大之後,一定買大房子給妳住,買大車子給妳開。」媽媽聽了高興得不得了,儘管孩子每天都會跟她吵架,但她仍夢想著以後孩子會買大房子給她住。而孩子的孝心不應該寄望在幾十年之後,真正有孝心的孩子會從當下開始做起。

我們常用《弟子規》去引導孩子,與父母講話要和和氣氣;每天要幫母親分憂解勞,做家事;書要認真念,讓父母放心,這些都是做孝子的必要條件,所以引導孩子不能讓孩子的志向與生活脫節。我們引導得正確,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就會非常高興、踏實。

通過德行教育,有個孩子在一週就做了四十三件孝行,老師們從心裡為之感動,這就是孩子落實在家裡做一個好孝子,在學校做一名好學生,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。還有很多孩子搭乘公共汽車時,看到長輩、老人一上車就會立刻讓座。這麼小的孩子都懂得讓座,其他的長輩以及小朋友,一看到就非常感動,進而大家就會效法學習,得到助人為樂的喜悅。

為何要讓孩子學習文言文

文言文是開啓聖賢智慧的金鑰匙

以前我的語文學得不好,文言文看得相當少。有一次,我在電視上看到師長講課時說到,何以四大古文明現在只剩下中國?是不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面前抽籤,誰抽到了就不用滅亡了?當然不是!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而不斷,絕非偶然!這就證明了我們中國老祖宗一定有超人的智慧,因為老祖宗了解語言跟文字如果不分開,一百年、兩百年之後,人的講話改變了,所寫的文章也就會不同,時間愈久,一千年、兩千年之後,語言的變化就更大了,假如文字跟當時的語言一樣,後人就看不懂前人的文章。

我有個朋友離開故鄉二十年,再回去以後,他跟親朋好友聊天時,已經出現一些言語障礙了,還要解釋一下才能聽懂。所以,假如寫文章跟言語一樣,二十年有一個小變化,兩百年就有一個大變化,兩千年之後,人們就看不懂兩千年前的人所寫的文章了。老祖宗了解這一點,就把語跟文分開,無論語言如何變,寫文章都用文言文。只要我們懂得文言文,就可以進入幾千年前的智慧海洋,領受到聖賢之教。我們學會文言文,就能深入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等於我們幾千年之後的人民能直接受教於孔夫子、孟夫子,而沒有障礙,所以文言文的設立是老祖宗給後代子孫最大的恩澤。

我們聽到師長這樣的說明,內心很慚愧。平常別人端一杯水給我們喝,我們都感謝,而老祖宗如此大的恩澤,我卻視而不見,還把古聖先賢的教誨丟在一旁,我的內心非常慚愧,禁不住掉下了眼淚。「知恥近乎勇」,我更加珍惜老祖宗的恩澤,從那時開始我就讀誦文言文。說來也奇怪,從此以後,當我一展開文言文的文章,不但覺得在學習上沒有困難,還感到格外親切,從中也能領會到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的宇宙人生真相。為什麼以前看文言文的障礙很大?因為覺得它很困難,自己的心障礙了自己;現在轉了念頭,不排斥了,甚至於是珍惜、感恩,那個障礙自然就破除了。

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

師長教導我們,只要能背五十篇文言文,就能看文言文;能背一百篇文言文,就能寫文言文。我們背了幾篇文言文?《弟子規》可以當作六篇文言文,「入則孝,出則弟,謹,信,愛眾親仁,餘力學文」。接著可以背《孝經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,四書是中國文化的綱領,是最重要的基礎。師長也期許我們,一個星期背三百個字,一年能背多少?約五十篇左右的文言文,那時我們文言文的能力就提升得相當快,只要有決心一定能辦到。

教育子女應從哪裡下手

至要莫若教子

人生也要抉擇輕、重、緩、急,什麼事情要先做,什麼事情後做。我們常說:「至要莫若教子」,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孩子教好。假如孩子沒有教好,你這一生會不會幸福?一個人有沒有福報,人生能否過得自在,他的中、晚年取決於孩子是否懂事、孝順。假如養育出來的孩子不懂事,我們後半輩子將會如何?很難熬!不知道孩子今天又會給我上演哪一齣戲,來讓我收拾殘局。要教育好孩子,就要把教育放在前面,放在重要的位置上,那你的輕重緩急就抉擇對了。

只重分數 弊端太多

我在馬來西亞演講的時候,我問孩子們的家長,什麼叫教育?有位家長非常老實,他說考一百分。他值得鼓勵,因為一點都不虛偽,他把自己心裡所想的講出來。我帶學生也很注重跟家長溝通,每次跟家長座談,我會問家長說:「諸位家長,您覺得教育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做人、做事的態度?還是把他的分數從九十八分提升到一百分?是前者重要、還是後者重要?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家長說後者重要,你看家長是否明智?聽起來很明智!我又問:「那大部分的家長在做前者的工作,還是後者的工作?」後者!「你這次考幾分了?拿來給我看看!」腦子裡都是分數。

我們要反思,我們告訴孩子,做人要言行一致,為什麼我們明明覺得做人做事的態度重要,結果重點都擺在分數上?其實不能怪家長,因為他還體認不到做人做事對孩子一生長遠的影響有多大。而一百分是馬上就能看得到,而且還可以拿出去說:「我的兒子三科、四科都一百分。」我們要冷靜去思考,今天我們把孩子都往分數這條路上推,請問他會走出什麼樣的人生,能看得到嗎?我們把孩子推向了何處?名利。

我也是升學主義之下的產物,你們是否看出來了?記得我在讀初中的時候,考試得了九十八分,害我哭了半天,為什麼?因為那時要編特優班,差了兩分,假如我沒有編進去怎麼辦?我的人生不就毀了!有這麼嚴重嗎?為什麼我會覺得這麼嚴重?我才上初中,患得患失的心就如此嚴重!一個孩子患得患失,這一生會不會幸福?常常要被煩惱所困擾。升學主義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分數要提上來,要把別人踩下去。所以,本來我應該有范仲淹的心胸,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結果受升學主義影響,只想到要擊敗別人。

我回想起高中的時候,一發考卷都要瞄一瞄別人得幾分,假如比我的分數高,我的內心就很不舒服。小鼻子小眼睛,這樣的人格會幸福嗎?我們要深思。記得我大學畢業後,有一天在商店遇到了初中時的同學,在我的印象中,他每次考試都是好班裡的第一名。當他大學畢業後,因為長期埋在書堆裡,所以他跟人相處的能力特別差。一談到出社會工作的經驗,他就會發抖,他說人為什麼這麼恐怖?他很怕跟人相處。他與人相處的能力極低,相同的,包容別人的胸襟也沒有形成,當然這樣的人生不可能得到幸福。

學歷高肯定就有用嗎

我們把孩子往升學主義上推,現在很多孩子有博士、碩士的學位,請問現在失業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?現在高中畢業的都不會失業,為什麼?勞動、洗碗、掃地,他願意做,所以不會失業。反而是大學、研究所畢業的,覺得那個薪水太低了,不願意做。請問大學、碩士給了孩子什麼啓發?現在每年大學以上的畢業生非常多,由於他們不能屈身禮下,所以很多人都失業。我們來思考,從教育體系中培養了十多年的人才,出來用不上,實在很可惜,這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。假如你有朋友是企業主,或是公家機關的主管,你去問問他:「現在年輕人中有沒有好人才?」他會告訴你:「找不到人才!」教育的機器一直在出產,結果企業家覺得用不上。

假如家長都對孩子講:「你就是考試就對了,其他的家事都不用做,你就一直給我考試考上去,大學畢業保證你有個幸福美滿的人生。」有沒有家長敢給孩子這樣打包票?現在沒有,以前沒有,將來也肯定不會有。今天他大學畢業了,若不會做人,不會與人相處,再好的機會也會當面錯過,為什麼?沒有責任心,怎麼做人做事,怎麼與人相處,沒有能力擔當,機會再好、再多也會錯過。家長們確實要反思,如果孩子沒有德行,就是大學畢業或是碩士、博士的學位,那也不代表孩子有真才實學。我們去了解一下,真正成功的主管跟企業家,學歷都不是頂尖的。

社會需要什麽人才

企業家覺得找不到人才,請問企業家需要什麼人才?這個問題不一定要去問博士,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,因為我們走過人生,也看了不少人的成功與失敗。成功的人應具備哪些特質?誠實、責任心、謙虛、信用、耐心。既然知道具備這樣特質的是真正的人才,請問我們教育孩子誠實了嗎?很多家長覺得誠實重要,但心裡卻想,假如太誠實了,孩子出去被人家欺負怎麼辦?假如很謙虛,孩子都被人家壓下去怎麼辦?信心是根本,你一定要真正相信,具備這些特質的人,他的人生才會真正成功!

我們再思考,在家庭、在事業中很有成就的人,他們還具備了哪些特質?孝順、勤儉、尊師、兄弟和睦、尊敬長輩、禮讓、謙虛。

現在很多世界連鎖性的大企業,他把員工招進來,要先培訓一段時間。教員工什麼?教做人、做事的態度,教好之後要觀察一個時期,可以了才錄用,所以未來的企業要的是真正會做人做事的人才。假如我們從小教孩子這些德行的根基,其實已經讓孩子的一生立於不敗之地了。我們規劃孩子的人生,應該要深謀遠慮,若一味的只是讓他在學業中努力,而忽略了做人做事的學習,終究他無法把人生經營圓滿,這是我們要注意的。

症狀解能不能解決問題

西方過去幾十年的管理,注重在品質管理,即物品、產品的品質,稱為「全面品質管制」。譬如今天要做這支麥克風,我只要把麥克風做好,讓它很有競爭力,就可以高枕無憂,專注點都在把東西做好。結果近一、二十年發生了一些事情,在一九九五年,英國的霸菱銀行因為一個新加坡的期貨員挪用公款,兩百多年的基業化為烏有。 西方人的思惟是出現問題就趕快解決,這叫做「症狀解」。症狀解是否好解?不好解,就像今天身體得了癌症,好不好處理?不好處理。中國的學問是不治已病,治未病,還沒有生病就要去預防。而西方科學雖然科技很發達,但是他專門處理症狀,譬如得了胃癌,就馬上把胃切了;肝癌,馬上把肝切了。切了就沒事了嗎?過一、兩年,癌細胞擴散了,人也就到了死期。其實你不要仇視癌細胞,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,因為你把它寵壞了,它才這麼囂張。怎麼寵壞了?你的身體狀態,已經在十年、十五年前,就開始被自己蹧蹋了。

要毀壞這個身體還真不容易,因為它非常精密。所以,把癌症腫瘤割掉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,不只沒有根本解決問題,同時還產生副作用。很多癌症病人去接受一些治療以後,後面的日子都會很難熬。要處理癌細胞,打個比喻,就好像拿了一包垃圾放在地上,很多蒼蠅都來了,你非常生氣,怎麼來那麼多蒼蠅?立刻拿殺蟲劑把牠們噴死,問題解決了,你離開了。過了十分鐘,蒼蠅又來了。人現在的思惟就是把症狀解除,這個男朋友不好,換了;這個女朋友不好,換了。有沒有解決問題?不是男朋友不好,也不是女朋友不好,是誰不好?自己沒有學會包容,沒有學會愛護他人,這個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,再換幾個也沒有用。所以,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解決,不能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因為「症狀」是沒完沒了的。

道德倫理教育光靠錢不行

現代西方人已經發現,也明白了影響企業的生存、發展的重要因素,就是員工的「德行」。二零零一年,全球第七大企業安隆集團,每年的營業額數千億美金,因為兩個高級主管挪用公司的公款,結果這全球第七大企業也垮了。所以,現在西方人重要的全球連鎖企業,都在推行TEM「全面道德倫理管理」,以提高員工的道德素質。 現代人有個錯誤的認知,覺得金錢是萬能的,只要有錢就可以把孩子教好,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問題。外國人很有氣魄,二零零二年美國專門強調倫理道德教育,特別撥款從原來的兩億五千萬調到七億五千萬,整整高了三倍。有沒有用?他們同時做了一個調查,針對八千多個中學生做心理問卷,百分之七十一的孩子做過弊,百分之六十八的孩子打過人,百分之三十五的孩子在商場裡偷過東西。這個測試裡有一道題說:「請問你覺得自己的道德高尚嗎?」回答道德高尚的中學生,竟高達百分之九十六!請問現前這個時代的孩子,他所依循的是誰的標準?他自己的標準。孩子這種態度跟誰學的?假如他的國家領導人很輕易就帶著軍隊去攻打其他國家,打完仗回來說:「諸位小朋友,你們不要跟人家亂打架!」小朋友會不會聽?不會聽!外國人掌握了教育的核心嗎?教育不是錢多了就能起作用,教育也不是你的理論書籍很多就有作用。

從小先要紮德行的根

西方人發現了德行很重要,都是在問題發生之後才清楚,他們現在要去解決。請問他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哪裡嗎?要能治其本才能解決問題。所以,現在他們的大企業也花很多錢在作培訓,用中國話講叫「臨時抱佛腳」。請問一個人的親和力,一個人的禮貌行為,是否兩個月就能練成?假如他本來很酷都不會笑,馬上讓他去練兩個月要對人家笑,相信客戶走進來,看到他的笑容,全身會起雞皮疙瘩,因為那個笑是很不自然的,他那個微笑的背後所想到的是,你口袋裡的錢要到我這裡來,而不是從內心中對人的尊敬。

中國聖賢德行的基礎在何時開始紮根?從小,從幼小的心靈裡才能紮下德行之根。從小不教,就會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長大之後,再想把他拉回來很困難。《易經》裡有一句重要的話:「蒙以養正,聖功也」,這個「蒙」是代表天地初開,萬物都還很脆弱,這時要好好保護他,好好養育他。所以,這個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,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就要培養他的浩然正氣,以及正確的處事待人態度,把他成為聖賢的根基培養好了,這個功德最神聖。假如你養出了一個范仲淹,聖功也!現在要培養出一位范仲淹容不容易?你把孩子培養得很孝順,他馬上就會是萬綠叢中一點紅。

在深圳有很多孩子都是學聖賢教誨,他們回到家鄉去,見到所有的長輩都是鞠躬九十度,讓這些長輩肅然起敬,看了很歡喜。有一次有個孩子跟全桌的人一起吃飯,所有的長輩看到菜上來了,立刻動手去夾,突然看到這個孩子頭低低的,口中念念有詞。本來他們要夾菜的,突然都停下來了。等這個孩子念完以後問他:「你剛剛在念什麼?」這個孩子對著全桌的長者說:「我剛剛在念飯前祈禱文,感謝父母養育之恩,感謝老師辛勤教誨,感謝農夫辛勤勞作,及所有付出的人。」這些長輩拿著筷子聽孩子上了一課,不但高興也心生慚愧,我們只想到要吃,而孩子感恩的心卻常常存在心上。這個孩子幸福嗎?生活在感恩心中的人特別幸福。你能真正把孩子教善了,他一定會影響很多人,他一定會是當代的范仲淹。所以,當家長的要定位,「蒙以養正,聖功也」。

當孩子從小紮根於聖賢人的智慧之中,還要不要擔心他出來沒工作?假若你還是擔心,那就是杞人憂天。心胸大,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廣;心胸小,一輩子就會活在患得患失之中。最近我聽一個朋友說,有很多大企業都到一個專門推廣儒家學說團體來找人才。這些企業家說,現在外面的人不講誠信,沒有責任心,他們用外面的人總是會提心弔膽,就主動到學聖賢學說的團體來找人才。若您的孩子現在已紮根於聖賢思想,懂得如何做人做事,他這一生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。

你現在的抉擇不只會影響自己,還會影響家人;不只是你的家人,你世世代代的子孫都會受到影響。人生就好像下一盤棋,假如我們思考的都是下一步怎麼走,那每一步都會走得舉棋不定;假如我們看到三步以後如何走,十步以後怎樣規劃,那人生會走得非常從容,孩子的人生也會走得高瞻遠矚。他會思考到,我的抉擇將影響世世代代,相信他教育這一代會非常謹慎,非常用心。現在有這樣考慮的人不多,古人有沒有這樣的考慮?很多!中國古代的家訓應該是全世界最多的,比如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、《顏氏家訓》,還有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等等,很多聖哲人都有這樣的態度,要把人生的智慧傳承下去。

教也者 長善而救其失

父母時時想著要把孩子教育好,但是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好方法。中國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學是《禮記.學記》,裡面說:「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」,這句話把教育的兩大主軸掌握到了。我們今天要把孩子教好,一定要清楚,要長他什麼善,要防止、導正他的哪些過失。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孩子有些不好的習慣,我們要趕快把他糾正過來,什麼時候糾正?當下!刻不容緩,因為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就是退。 孩子哪些過失急須改

現在的孩子有哪些習慣、行為要趕快修正?主要是要趕快修正孩子的頂撞父母、懶惰、叛逆、自私、敷衍、生活沒有規律等這六個方面的過失行為。孩子過失行為的形成,是父母對孩子沒有好好地教育而形成的,所以要修正孩子的過失行為,首先要從父母的過失行為開始修正,這樣上行下效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。

救失如救火

孩子被寵壞之後,就會形成很多過失與壞習慣。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,很多家長說:「我的孩子沒有學壞,也沒有學好」,有這樣的事?絕對沒有。一個人的學問就像逆水行舟,當你任何事都不做的時候,一定會往後退。

有個老師有深刻的體會,他覺得一天沒有好好教導他的孩子,就會感覺到這一天在退步。他體會到:孩子的寒暑假,絕對不讓他放假,每一天都要教他。這是明白的家長,明白的老師,他已經洞察到這個社會是一個大染缸,孩子做人做事的判斷能力不趕快深深紮根下去,這個社會的大染缸一襲捲而來,就會被污染。他有這一分警覺性,那是他教育孩子的敏感度。所以,長孩子的善,救孩子的過失,是刻不容緩的工作。

過失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

我們在海口有一個國學啟蒙中心,是針對孩子的教育舉辦一些課程,家長對於孩子存在的一些狀況,會到中心跟我們討論。這些家長每次來到中心,我們都從門口把他引進來,有個家長一路上就講:「我兒子不但自私,而且脾氣又大…」,一直講了大約五分鐘。我怕他口太渴,就趕快倒一杯水給他喝,「來來來,先喝一杯水,我們坐下來慢慢聊。」他講完了孩子的問題之後,接著我就開始問了,我說:「你孩子現在很自私是結果,原因出在哪?你孩子現在脾氣很大是結果,原因又出在哪?」家長是一臉瞠目結舌,很驚訝!然後我又問他:「孩子沒有禮貌是結果,原因出在哪?孩子不孝、懶惰是結果,原因出在哪?」你知道原因才能對症下藥。

世間醫生有兩種,一種是醫人的身體,一種是醫人的思想觀念,而老師與為人父母就是醫治孩子的思想觀念的醫生。你都不知道孩子思想觀念錯誤的根源在哪裡,每天只能看著結果著急、煩惱而已,這樣的父母和老師就是不合格的醫治孩子思想觀念的醫生。補救孩子的過失,糾正孩子的壞習慣,一定要把所種下去的錯誤種子除掉,然後再將好的種子種下去,過兩年、三年,好種子就會發芽,好結果自然就有了。教育孩子欲速則不達,要用理智把原因找出來。

教善先教孝 百善孝為先

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,只要長養了孩子的一個善,則孩子所有的壞習慣就會全部改正,長哪一個善?孝心。「百善孝為先」,這句話隨著你深入聖賢教誨,體會就會愈來愈深。這句話有兩個意思,第一是孝為百善之首;第二是孝心開了,百善自然就有。我們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?不會!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?「父母呼,應勿緩,父母命,行勿懶」。大家不要小看《弟子規》,「入則孝」這一段就能解決你小孩的所有問題。當他知道「身有傷,貽親憂」,他會不會生活顛倒?不會!當他知道「德有傷,貽親羞」,他會不會沒有責任心?不會!他會很勤勞,因為「親所好,力為具」,希望能讓父母歡喜,讓父母安慰。

他有孝心就會處處為父母著想,當他會為父母著想,就會知道別人的父母同樣辛苦,他也會為別人的父母著想。孝是一個人仁慈之心的原點,從這個原點出發,會擴展到對一切人的愛敬。《孝經》提到「教以孝」,你教他孝,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」;「教以悌」,你教他尊敬長輩,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」,他也會敬一切人的長輩;「教以臣」,你教他為人部屬的態度,他就會「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」。一個人正確的對人態度,都是從家庭中培養出來的。孟夫子說: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,從親愛父母、親愛家人,延伸到對一切人能設身處地;他對人能有仁慈之心,進一步對天地萬物都會珍惜,這是一個人德行的次第,我們要掌握住。

孩子對父母有孝心,從小就懂得做人要勤勞,他了解父母工作很辛勞,他就不會奢侈也會很節儉。一個孩子德行的根本,就在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。所以,為人父母要教導孩子尊敬老師,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,是要教導學生孝順父母。現代孩子懂不懂得尊師?問題出在哪裡?父母有沒有教?現在還有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幾句話,回去跟父母講,父母隔天帶著律師去找校長。父母這種態度表現出來,誰得到最不好的影響?小孩!他這一生對老師就沒有恭敬心,當孩子對老師沒有恭敬心,在學業上就不可能有所成就。

我們小時候如果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,回到家裡不敢講,但是父母一看到我們的臉色不對,會追根究柢。當了解到是被老師處罰後,父母會怎樣?再罵一頓,再打一頓,隔天還會拿著禮物去學校感謝老師:「謝謝老師對我的孩子嚴加管教」。父母跟老師如此配合,孩子在學校、在學習上絕對不敢造次。父母對老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小孩,所以父母對老師的一言一行不可不慎。

「或飲食,或坐走;長者先,幼者後」,跟長輩行禮、問好的這些尊敬長輩的好習慣,也要從小培養孩子,當他養成習慣,落實這些教誨的過程中,他就會慢慢內化。大家不要小看讓孩子鞠躬,雖然這是外在的行為,但鞠躬久了,內化以後,孩子就會把恭敬心時時放在心上。

孝心不開 有什麽結果

假如一個孩子孝心沒開,他人生中的情義、恩義的態度就無法形成。恩德莫大於父母之恩,假如對父母之恩都無法感念,又如何去感謝其他人?他的恩義、情義生不起來,那會生什麼?正確的沒學到,一定是學到錯誤的。一個人情義、恩義的態度沒有形成,則利跟害的態度就會形成,對他有利的,他會很積極;對他沒有利益的,他可以翻臉不認人。

找對象也要找有孝心的,假如他沒有孝心,而去追求一個女孩子,事實上他所用的是利害之心。因為對方年輕貌美、工作穩定,他會全力以赴達到這個目的。等到他的目的達到了,三年以後,妻子也幫他生了孩子,長得白白胖胖的,但是因為當母親比較操勞,所以長了幾條皺紋,沒有以前年輕貌美了。當他到外面去又見到更漂亮、更年輕的女子,妻子就會從利變成害,因此離婚就產生了。離婚率高又連帶影響整個社會,所以犯罪率也會上升。

離婚率和犯罪率這兩者有沒有連帶關係?有!我們在海口曾經接觸過監獄的領導人,我們向他詢問進監獄的犯人的家庭情況,結果百分之六、七十以上,家庭都不完整。因為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,德行也沒有紮根,外面社會的污染嚴重,一遇到這些不好的因緣,立刻就連根拔起,所以離婚率高會帶動犯罪率上升。社會犯罪率高的時候,縱使我們再有錢、再有地位,有沒有安全感?沒有。離婚率高和犯罪率上升的狀況,已經讓人心不安了,而其根源何在?做人沒有建立恩義、情義的態度。一個人恩義、情義的態度從何處下手?從孝道下手,孝道又必須從《弟子規》下手。

教孩子做家事很重要

從小教孩子做家事很重要,這是培養孩子做人做事的德行。我在台南講課時,有位朋友拿了封信給我,信中就談到從小做家事勞動的重要性,因為他的同學有個實際的例子與此觀念很相應,所以他就把這封信交給我,希望我能把這個事例在課堂中講出來。他有一個女同學從小念書很優秀,都是名列前茅,下課也不出去玩,都在讀書,後來考上師大英文系。讀完大學,第一年實習就嫁給一個醫生。這樣的人生好不好?相信她在出嫁時,她的父母非常高興。

她結婚後,由於從小在家裡沒有做過家事,她的先生只好默默的把一些她沒有做好的事情都做了,但是時間久了,先生內心的不滿開始暴露。她不但不會做家事,而且因為從小只知道讀書,與人也不會溝通,所以跟婆婆、親人之間就出現一些磨擦。最後她的先生到法院申請離婚,結果勝訴。在這一段婚姻的掙扎期間,她的父母很無奈,常常打電話勸女兒,但是女兒都不聽。她的母親就提到,說她上小學的時候,就是父親每天中午帶飯盒給她吃,晚上也是父親開車去接回來,從小到大沒有讓她掃過一次地板。她的父親掉著眼淚說:「我們對她這樣的照顧,還不夠好嗎?她為何這樣對待我們?」這問題就是對她太好了,才會造成這個結果。雖然她有學業上的成就,但是人生絕對不是單一方面的努力而已,人生應該是全面的學習,全面的圓滿。做人做事的能力,孩子沒有學會,他在人生的旅途中,就會出現相當多的瓶頸。所以,我們對於孩子的人生,應該要有長遠的規畫,這樣孩子才會走得從容不迫。

如何培植子女人生福基

從小接受聖賢教誨

「福田靠心耕」,當一個孩子從小所培植的就是一種善願善念時,那他的起心動念都是在增加自己人生的福分。很多人認為,人的一生是要工作才會對社會有幫助,人老了以後,就無法對社會盡自己的心力了,一個人從二十歲到六十歲這四十年,才是造福社會的黃金時段。其實,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接受聖賢教誨,那他造福社會的黃金時段絕對不只四十年的光景。

有一個孩子才兩歲,他學完第一節《弟子規》的課回到家裡,爸爸媽媽就問他:「你今天學了什麼?」孩子不假思索的立刻回答:「孝順父母」,這四個字鏗鏘有力,父母聽了很高興。第二次回來,父母都沒有叫他,他馬上去倒水給爸爸媽媽喝,這是他第二節課學到的東西。所以,一個接受聖賢教誨的小孩,從小就在利益家庭,也在利益社會。

一個孩子假如從小接受聖賢教育,他的生命絕對不是從二十歲才開始發光。從幾歲開始?如果這位媽媽懷孕的時候,就知道給他播放《弟子規》,給他聽這些聖賢經典,這個孩子從出生就可以弘揚聖教,他的生命可以從小就有價值。從小讀聖賢書的孩子,長大造福社會,他的智慧會與日俱增,他會愈老愈值錢。走到哪裡,很多的後生晚輩都要親近他,因為親近他可以得到人生的啟示,減少很多無謂的摸索。所以,接受聖賢教誨的人,他的生命不是六十歲結束,而是無論多老都很有價值。

我們的老師釋淨空教授,今年已經八十三歲,走到世界各地,都有一大群的學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誨,不只是我們中國人希望得到他的教誨,現在世界各個宗教、種族都非常希望能親近這位長者。所以,他的生命不會結束,因為他的教誨是從真誠心中發出來的,真誠心超越時空。《中庸》說:「誠者,物之終始」,真誠一定可以成就事情,而且至誠如神,至誠可以感通。用真誠心所表現出來的言語、行為,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影響力。因此,孔老夫子是否離開了世間?沒有!他的精神長存,垂範後代。

家長要有正確的認知

范仲淹還活著嗎?在二零零二年,大陸舉辦了一場全球華人讀經的活動,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香港、印尼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,都來到了山東曲阜。其中邀請了一位特別嘉賓,他就是范仲淹的嫡傳後代,八百多年以來,范仲淹的後代代代都很有成就。我在演講中結識了這位范仲淹的嫡傳後人,他的臉大大的,耳朵耳垂很大,一看就是富貴相。范仲淹的教誨,八百多年來還影響著他的後代子孫。這位長者在山東曲阜的活動中,把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譜成一首歌,而且上台演唱,當他唱到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時,相信范仲淹在天之靈,也會覺得他這一生真正有價值,沒有白來。所以,當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聖賢教誨,就知道用真誠、愛心去經營人生,相信他這一生的價值會永垂不朽。

當你是為人父母、為人長輩,你究竟要讓孩子經營出什麼樣的人生格局,這個很重要!你是希望他能垂範後世,還是希望他不要餓死就好了?我們的思想觀念會直接影響後代子孫。做人要有志氣,當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可以解決這個社會跟世界的問題,我們應該責無旁貸,要勇敢走出來。勇敢走出來也不用拋頭顱灑熱血,從哪裡開始?從自己修身開始做起,很多大事業都是從小處著手,一步一步做出來的。《大學》裡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誨,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,意思就是說,無論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販夫走卒,要想把國治好、把家治好,下手之處何在?修養自己的道德、學問。當你有道德、學問,就能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即使是很複雜的事,你把它抽絲剝繭,其實很簡單。

孩子從小有這樣的存心,他已經在為家庭、為社會樹立很好的典範,所以他的生命是從小開始產生價值。一個孩子從小知道「讀書志在聖賢」,要把所學的道德學問奉獻社會,當他有這樣的做人處世的態度,那他一踏入社會就不會為自己著想,而是為社會付出,貢獻他應盡的本分。量大福就大,有這樣的心量,福一定大,等他進入晚年,福自然就來了。

相觀而善

有個孩子才兩歲多,他第一天上課,看到老師請了很多同學上台分享,在這週做了哪些孝順父母的事情。學問貴在力行,學了以後,回到家裡就要好好落實,所以很多同學說,他幫父母端洗腳水,削水果給父母吃。這位兩歲多的小朋友,看到這些大哥哥、大姐姐都做到了這些孝行,讓他生起效法之心。所以,大人教小孩是一個方法,小孩教小孩又是另一個好方法,所謂「相觀而善」,他會互相觀摩。這個孩子回家後,馬上拿著茶杯去端開水給父母喝。

他兩歲多就有這樣的存心,他已經在培植自己的福分。而他這樣的行為是修身,也會感動他的父母,連兩歲的孩子都知道端茶給父母喝,都知道處處為父母設想,相信他的父母也會感覺連孩子都這樣,我自己更加要積極力行孝道,所以這個孩子已經開始在齊家。這個事例,我在中國大陸已經講遍了大江南北,甚至於還揚名海外,講到了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尼。因為有這個孩子真實的修身功夫,我們才能推廣這些事例,讓更多人、讓天下人都能引以為效法。

福田靠心耕

很多朋友說:我又沒錢,如何種財布施的因?財布施絕對不只是錢而已,財布施有「內財」布施與「外財」布施兩種。我們工作很努力,這是內財布施;勞力、經驗、智慧,都屬於內財布施。外財布施指金錢跟物品的布施。錢財的布施是不是捐的錢財愈多,福報就愈大?不是!我曾經看過一則報導,有一對農民夫妻,年紀很大,剛好他們家附近要蓋醫院,他們就把一生的積蓄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。大企業家捐幾十萬,他們也捐幾十萬,哪一個福報大?農夫是把一生的積蓄布施光了,他那一分愛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?而企業家的幾十萬,對他來講只是零頭而已。福田靠心耕,福分也是由心生,當我們能盡心盡力去布施,無論錢多少都可以種無量的福分。

古代有一位女子,經過一座佛寺時,她就進門很虔誠的禮佛,而她身上只有兩文錢,就完全奉獻出來。方丈看了很感動,親自出來為她念佛祈福,幫她迴向。她後來成為皇妃,她富貴了,就拿著幾千兩銀子來布施給這個佛寺,結果方丈沒有出來,而是找了他的徒弟出來幫她念經迴向。這位女子很好奇,就向方丈請教說:「以前我捐兩文錢,方丈親自幫我懺悔迴向,現在我捐了幾千兩銀子,何以叫徒弟出來幫我念經迴向?」方丈告訴她:「妳以前供養的兩文錢是發自妳的真心,所以我不出來幫妳迴向,對不起妳。這一次妳雖然供養了幾千兩銀子,但是妳的心已經沒有前一次那樣真切,所以請我的徒弟就可以了。」

一個人的福田根源在於他的存心,只要有這一分真心,懂得常常捨財來救濟他人,福報點點滴滴都在積累,自然果報就會現前。

如何親師合作教育子女

老師未論不足 先說優點

我自己在教書當中,曾經遇到一個學生,他從一年級到六年級,成績都是全班第一名,很優秀!但是當分配他掃地時,他常常都是混水摸魚不做工,結果同學抱怨的聲音傳到了我的耳中,面對這樣的情況,我不得不處理,當天我就打了一通電話給他母親。我們打電話給家長時,可否立刻就說:「你的孩子分配掃地都不認真做!」假如這樣說話,就犯了教育的大忌。在開始接觸時,你就說他孩子的缺點,他會很不舒服。所以,我們教書或者處世待人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見到別人,首先要誇獎,對別人的孩子也要先予以肯定,那他們的父母才會覺得很歡喜。

我打電話給這位學生的家長,首先肯定了這個孩子在學校好的表現。肯定完之後,也沒有直接說他掃地工作做不好,我只提到做家事的重要性。當我把這個重要性講完之後,這個家長也說:「蔡老師,你的教育觀念很不錯。」結果隔天這個學生一到學校,就對我說:「老師,都是你害的!」我說:「什麼事?」他說:「我母親今天叫我做家事,我不做,母親就修理我。」我很高興地說:「你在家裡應該盡一分子的本分,應該多多付出,幫父母承擔一些工作,這才是好學生、好孩子。」當家長的觀念轉變過來,自然而然就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。

有個學生在校的行為不佳,我就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。這位家長到了學校,心裡也是有點惶恐,因為無事不登三寶殿,他心裡可能覺得孩子有些情況,老師才會找我到學校。當家長坐下來,我首先稱讚他的孩子:「上星期我交代你兒子負責的工作,他做得很好;昨天他跟同學去辦事也盡心盡力。」我把他孩子最近表現好的實際例子講出來,他聽了很歡喜。這個家長突然說:「老師,我的孩子沒有這麼好!我的孩子在家裡都不寫作業,在家裡都不…。」家長自己把孩子的問題講出來了,這跟從我們嘴中講出他孩子的過失是不一樣的!

當他把孩子一些實際狀況講出來,我立刻跟家長說:「你的孩子很善良,只要我們給予他正確的引導,一定會很快改善,只要我們好好配合,他在家裡有什麼情況,你馬上用聯絡簿跟我聯繫,我們一起努力把孩子教好。」當我們這樣去跟家長溝通時,家長會覺得我們跟他是一起在幫助孩子,所以家長離開時都非常歡喜、感謝。因此,談話內容的順序是很重要的。

家長堅定原則 慎於開始

在深圳有一個幼兒園,訓練孩子鞠躬,差不多兩個月了還繼續在訓練,目的就是要讓這個動作內化成孩子的恭敬心。有一個孩子,他的母親有三個姐妹,他的父親有四個姐弟,而他是獨子。他母親的姐妹沒有孩子,他父親的姐弟也沒有孩子,他還有外公、外婆、爺爺、奶奶,這麼多大人照顧、寵愛他一個。這個孩子好不好養?不好養!有一次他的爺爺對著這些長輩說:「見到這個孫子,就好像見到我一樣,孩子講的話就是我講的,誰要是打他就是打我。」這種情況發展下去,這個孩子會如何?可能是不可一世!所以,長者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,確實是「愛之適足以害之」。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導,問題都出在寵愛。

有一次吃飯時,桌上的菜太少了,他馬上用腳撐著桌子,退到後面說:「菜太少了,我不吃了。」這樣對不對?不對!但是很正常,因為他們已經把他寵成小皇帝了。有一天早上他媽媽煮了營養粥給他吃,結果他跟媽媽說:「我只吃麵,不吃粥。」他媽媽沒跟他發脾氣,因為「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」,已經養成壞習慣,現在要有耐性才能把他修正過來,所以她說:「你不吃,好,那算了!」到九點的時候,他又跟媽媽說他很餓,他媽媽又把那碗粥端出來,他還是不吃。現在很多孩子的脾氣很拗,怎麼辦?不要跟他硬碰硬,要跟他磨下去,他不吃就又收掉。九點半時,他已經餓得不行了,又端出那碗粥,他就大口大口地吃,吃完以後還說粥也滿好吃的!

這對夫妻剛好有機緣學習《弟子規》,他們就把孩子送到幼兒園,也很用心跟老師配合。他的媽媽送他去幼兒園,遇到老師了,媽媽向老師鞠躬,但孩子卻站著不動。這位母親向老師鞠了差不多十個躬,可孩子仍然是如如不動。他媽媽要上班,急忙要離開,她剛走到門口,就覺得教育要慎於一開始,一開始沒有把他教會,往後要教就困難了。想到這裡,她打一通電話給先生,她先生馬上趕到幼兒園,夫妻兩個一起走到孩子面前說:「現在爸爸教你鞠躬,給老師鞠躬。」然後他爸爸就一直鞠躬,也不知道鞠了多少躬,這個孩子站在那裡就哭起來了。父親的這一分真心,讓他這一顆食古不化的心融化了,孩子當場也給老師鞠了一躬。他那第一個躬能鞠下去,往後就不困難。所以,教好一個孩子要親師合作,這個特別重要。

這位母親很有教育的敏感度,因為孩子被這麼多人寵愛,對人就沒有恭敬心,所以她處處在調伏孩子的傲慢習氣,希望他對人能恭敬。他們社區有保安人員,她就叫孩子:「來,跟叔叔問好,問早。」這個孩子每次都不願意。有一次,他的母親就在保安人員旁邊跟孩子講:「今天你不鞠躬,我們就不回家。」孩子還是不鞠躬,她就跟孩子說:「無論是國家領導人,還有所有在工作的人,每個人對社會都有貢獻,都值得我們尊敬;而你年紀這樣小,都要父母照顧,還有很多人替你服務,所以你應該主動感謝這位叔叔,跟叔叔問好。」媽媽當著這位保安人員的面前教育這個孩子,孩子聽到這些道理之後,就給保安叔叔鞠了一個躬,相信他所養成的這一分恭敬的態度,對他的一生將會受用不盡。

夫妻如何配合教育子女

夫妻達成共識

夫妻教育的原則要一致,當太太覺得先生的教育方法不妥當時,當場不能講,什麼時候講?等事情過了之後,趁先生情緒不錯時再跟他溝通,畢竟夫妻都有一個共識,都是為了孩子好,所以溝通也不必著急,欲速則不達。只要有那分耐性、誠心,夫妻之間就會形成共識,取得教育孩子共同的好方法,所以夫妻達成共識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。

恩威並濟 黑臉白臉配合教

夫妻教導孩子的過程也要密切配合,在家庭裡要有一個黑臉、一個白臉,假如家裡人都是白臉,孩子會怎麼樣?每個人都對他百依百順,保證他會騎到父母的頭上。假如每個人對他都是黑臉,凶巴巴的,他會怎麼樣?他從小就沒有自信心,甚至於父母跟子女之間的情感會慢慢疏離,因為他太怕你們了。中國的倫理教育強調的是中庸之道,所以家庭當中也要恩威並施,恩就是白臉,威就是黑臉,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才有好的影響。你有威嚴,他就會守規矩,不敢造次;你有恩施於他,他跟你的感情就會很好。

訓斥是出於愛護之心

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,第一次對我的學生現怒目金剛,對他們訓斥之後,我走下樓,這時學校的同事看著我,他們在心裡說:「你還會發脾氣呀?」他們都不敢相信。對學生該發脾氣的時候要不要發?要!若是不發脾氣,才是對不起學生,該訓斥他的時候不訓斥他,我們就失職了。但是當老師的人要練到發脾氣是外面發,裡面不發。我曾經在訓斥學生的時候,罵到我自己都掉眼淚,不是氣得掉眼淚,是覺得我的言詞正氣凜然,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。確實我們在訓斥、責罰孩子的時候,內心還是在愛護他們,而不是真的發脾氣。

不接受孩子壞脾氣的威脅

在家庭裡誰當黑臉好,誰當白臉好?現在我以自己親身的例子與大家分享。我的姐夫工作比較忙,姐姐就常帶著我的外甥回到家裡來,那時我就變成黑臉,她就變白臉。我對這個外甥很奇怪,他從小我就不對他笑。我的外甥出生第二天就到我們家,我看他眼睛轉來轉去,證明這個孩子先天聰明,而太聰明的人會反被聰明誤,只要沒有人能降服他,以後他一定是無法無天。所以,我一見他眼睛打轉,我的臉就嚴肅起來,從此以後就沒有好臉色給他看。

我記得他一、兩歲的時候,常常有很多親友到家裡來看他,大人一見到小孩就開始逗他,逗到最後他們就不逗了,會說一句話,究竟是我在逗他,還是他在逗我,你看這個孩子有多聰明!而聰明的人都容易發脾氣,為什麼?他覺得這麼容易的事,你還不知道,就容易看人不順眼,所以脾氣特別大。

脾氣大到什麼程度?他才兩歲,有一次犯了錯大哭大鬧,把他抱起來放在嬰兒車上,他繼續拳打腳踢,結果嬰兒車翻倒了,抱起來一看,頭撞到地上裂了一道傷口,血都噴出來了。脾氣大不大?脾氣大是他自己的錯,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心軟?養育孩子要有理智,我姐姐一直不動聲色,這時她拿著藥物趕快幫他止血。當我姐姐為孩子止血的時候,我突然覺得外甥的喊叫聲跟豬被殺時的叫聲沒有兩樣,他叫得真是昏天暗地,死命地喊。面對孩子脾氣大怎麼辦?你一定要給他一個非常明確的態度,就是告訴他,發脾氣絕對不能解決問題,大人絕對不會接受你壞脾氣的威脅,一定要給他這種非常堅定的感受。

不論何時何地犯錯都得接受處罰

有一年大年初一,我們在一起吃飯,外甥用筷子的時候,手拿在筷子頭上,這樣使用筷子會弄髒,所以我就把他的手拉起來,我說:「阿偉,筷子要這樣拿才乾淨,不然你手上的細菌都會粘在筷子上。」他看看我,我把他的手放下,他又抓回原位,然後又看我,他在挑戰我。然後我又慢條斯理的跟他講:「你要這樣拿筷子,不然會髒的,要聽話,舅舅在教你。」他這樣做連續三次。這時我將如何是好?「算了,隨他去」,那還得了!此時我一句話也沒說,把他抱起來往我的房間走,我的姐姐神態自若,繼續吃她的飯。我媽媽看不下去了,就說:「今天大年初一就別打了!」要不要打、要不要處罰?大年初一就不用處罰,太囂張了。你大年初一不處罰,他就知道何時犯錯不會受處罰。

我一抱他進去,他就開始哭,哭得很用力。他用哭聲表示什麼?要搬救兵。我立刻把房間門關起來,要讓他所有的救兵都進不來,使他叫天天不應,叫地地不靈,結果他還是繼續大哭。發怒真的會讓人失去理智,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,「怒」字如何寫?上面一個奴隸的奴,下面一個心。脾氣不好的人,他的心就成為壞脾氣的奴隸,脾氣讓他到東,他就必須到東;脾氣讓他到西,他就到西,完全主宰不了自己,所以脾氣大的人常常做一些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情。

他還繼續哭,我說:「你哭得愈大聲,舅舅處罰愈嚴重。」然後我用眼神看著他,不只要打,眼睛還要攝受他,打下去當然有一個內勁,但不會傷到他,只是要用氣勢攝受他的那種怒氣。差不多打了兩、三下,他就知難而退了,慢慢不敢再哭了,知道我跟他是動真格的。我處罰完後,他慢慢就沒有那麼囂張了,我又不是喜歡處罰孩子,我就沒有繼續嚴厲,而是採取教誨的方式,好好跟他說。由於他一開始很緊張,後來我再慢慢跟他講,他的情緒就鬆懈下來,結果失控就把褲子尿濕了。

讓孩子清楚他錯在哪 而不把情緒留在被處罰上

我這樣教導外甥之後,他就知道不要用壞脾氣來威脅大人。我處罰完走出去,姐姐馬上跟進來,所以教育孩子這一場戲要大家一起配合好,效果才會顯著。姐姐馬上走進來接棒,剛一進來,孩子因為剛被處罰完就開始撒嬌,要往媽媽身上撲過去要媽媽抱。我姐姐就把他推開,說:「你剛剛錯在哪裡?自己說!」然後這個孩子又撲過來,姐姐很堅持把他抓住說:「剛剛錯在哪裡?自己說!」一定要讓他清楚錯在哪裡,而不是把情緒留在被處罰上。他講完之後還不夠,還叫他:「去跟舅舅道歉」,要做好收尾的環節,整個教育的過程才圓滿,這樣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
家裡要有令孩子敬畏的角色

大年初一處罰完,大年初二我和父母、外甥去爬山,結果在爬山的過程中,我走在前面,外甥跑過來牽起我的手。所以,小孩不會記恨,他很清楚誰錯了,他只是拗不過自己的習氣而已。當他不對的時候,你處罰他,他從心裡是尊敬你的。所以,他最怕我,以後只要我在的時候,他就特別規矩,吃完飯還會很有禮貌的跟我說:「舅舅,我吃完了。」家裡一定要有讓孩子能敬畏的角色,就是黑臉,這樣孩子才懂得要守規矩。回想我們小時候,父親何須罵我們,當我們行為舉止不規矩時,父親眼睛一瞪,我們立刻就知道要收斂。所以,家裡扮演黑臉、白臉,要好好配合。

孩子學很多才藝是利多還是弊多

一門通百門通

楊老師非常喜愛書法,她學楷書就學了十多年,因為楊老師一門深入書法,所以她的定性、耐性的功夫,成就了她對藝術的觀察力也非常敏銳。因此,當楊老師學習篆刻的時候,就能很快地契入。楊老師學國畫也學得很快,因為老師對於如何執筆,怎樣去運用粗細綫條已經非常自如,對於美感亦特別敏銳,所以國畫老師在教她的時候,覺得她進步神速。楊老師學習錄音、學習拍攝,進步的速度也令我們這些晚輩覺得失色與慚愧。

楊老師是四十幾歲才開始學電腦,但是我看到楊老師學電腦很佩服。當她搞不清楚的時候,可以跟電腦戰鬥三、四個小時,隔天我從房間走出來,楊老師還坐在那裡打,這是我做不到的。也由於這一分韌性,讓她在學習其他東西的時候特別得力。

為什麼楊老師能有如此的耐力?從學書法中鍛鍊出來的。為什麼楊老師學其他的藝術,速度這麼快?因為她已經把所有的態度跟藝術的精髓、魅力,都領納於心而融會貫通了。

所以,學才藝不能學雜,雜了就什麼都不專。你學一門藝術是一門深入的話,除了能把這個藝術學好以外,所有學習的正確態度都會形成,這種耐力、毅力、專注力都可以用在往後學習任何東西上。因為在學習這門藝術當中,對於整個藝術的敏感度就特別高。楊老師雖然沒有學過所謂的網路圖畫編排,但是只要一看,就能看出哪裡不協調,哪裡不好,很多專業的人都不得不佩服,這就是楊老師一門深入的效果。

因此,讓孩子學藝術,不要學得太多。才華的成就如同挖井一樣,今天你開一百口井,都沒有探到水;如果是一口井探到底,水源就會冒出來。這一口井的水源,是四面八方的水源匯聚而成的,寓意著你再學其他的藝能,就會顯得比較簡單。孩子要把才藝學好,首先要把德行的根基紮好,中國話講:「德才兼備」,德在前,才在後,假如一個人很有才華而沒有德行,那會有什麼樣的結果?他這一生可能會被自己的才華害死了。

雜施而不孫 則壞亂而不脩

現代人最大的學習障礙是雜學、貪多,《禮記.學記篇》說:「雜施而不孫,則壞亂而不修」。假如你讓他學一大堆,他的心就會散亂;心都散亂了,如何能深入這一門學問跟藝能!現代的孩子學得很多,但學到最後非常恨父母,很不歡喜父母給他點點滴滴的安排,連心都不歡喜、有怨恨,他會把這一門藝能學好嗎?孔夫子說:「好之者,不如樂之者」,他做這件事是歡喜去做的,你不推他,他都會繼續深入下去。就好像我們真正明白學問對自身的好處,哪裡還會依靠父母、老師在旁邊鞭策?當他很專注的時候,當他能體會到自己的成長、自己能突破一切的時候,其內心的歡喜就會自然而然地湧上來。

一門深入才能真正成就

確實還是要勇猛精進、一門深入地學習,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,而楊老師就是一門深入的好榜樣。台灣書法界的泰斗啟功老先生,他現在已有七十歲的高齡,還在做最笨的功夫,即臨摹。他把知名書法家的字,放在下面用玻璃隔開,一點一滴的臨摹,深怕還有自己一點意思在其中,無法契入王羲之、歐陽詢這些高人的筆法境界,所以要把自己放下。很多的求教者都來跟他說:「我每天練幾萬字,練的都是一疊紙,非常努力。」但是啟功老先生跟他說:「你們字帖練得那麼多,每天練那麼多不同的字帖、不同的字,就好像打靶,打一萬發一發也沒中;而我打一發,一發就中,這一發比你一萬發還有效。」學習不要貪多,不要學雜,李傳軍老師說:他在臨摹的時候,一天只臨摹一個字。

現在人想要提升學問,提升才能,一定要走老路子,不然就無法契入,原因是自己的想法太多了。中國很多高深的藝術,現在都快斷絕了,因為現在的學習強調的是一次學很多,所以無法契入真實功夫。

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方法

一門深入 長時薰修

學習的方法要抓住八個字: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一門是哪一門?中國聖哲給予我們的教誨,假如用兩個字來說,就是「道德」二字。一門深入才能掌握這一門道德的綱領,而《弟子規》就是道德的綱領,所以我們學習應先從《弟子規》這一門去深入。 孔子說他三日不讀書,氣質都會退後,我們不要說三日不讀書,可能自己還在念《弟子規》的時候,看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,立刻就會惱羞成怒的破口大罵。生完氣後,回過頭來才發覺,我剛剛還在念《弟子規》,怎麼脾氣都克制不了,就開始生氣了。由於我們現在的根柢都比較差,所以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,也很容易衝動,「人貴自知」,自己有幾兩重要清楚,我們現在是放下經書就面目可憎。既然知道自己的根基不好,就更應該多努力、多精進,所以讀聖賢的經典不能停下來,天天都要薰修,這才是長時薰修。「長時」指的是時時刻刻不能中斷,學習只要中斷,效果就會差很多。

解行相應 歷事鍊心

學習要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如何深入?一定要解行相應,解是了解,了解之後要做,愈做解得就愈深,解得愈深就做得愈徹底。假如只了解而不做,只會增長傲慢,《弟子規》說:「不力行,但學文,長浮華,成何人」。但是只有行而不解,也不去了解聖賢是如何教導的,只是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,《弟子規》說:「但力行,不學文,任己見,昧理真」,只是用自己的方法,很可能會有很多地方都做錯了,所以一定要解與行相應才能深入,而且要長時薰修。

我給很多老師開了一帖中藥,而這帖中藥絕對是治本,也標本兼治。哪一帖中藥?就是早晚讀誦一遍《弟子規》。早晚讀誦一遍,保證三個月見效,讓你覺得道德、學問提升很快,要堅持三個月。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能否成就,絕對不是靠別人來逼的,要靠自己主動、努力、勤奮才能成就。為什麼要早晚念一遍?早上念是告誡自己今天所作所為,一定要做到《弟子規》的教誨;晚上下班、下課回來再念一遍,是觀照、反省今天所作所為有沒有做到《弟子規》的教誨,沒有做到要趕快改正,已經做到的要好好保持。所以,早上讀誦一遍是提醒自己一次,晚上讀誦一遍是反省自己一次。

海口有一位老師真正做到了,他那一天去上課的時候,我記憶很深刻是元宵節。因為那天有老師打電話來說:「蔡老師,今天是元宵節,要不要停課一天?」要不要停?求學問不能常常放假。我就跟他說:「你當爸爸是否跟兒子說過,今天我不當爸爸,我請假一天。」做父親的,道德學問就要一天比一天增長,才能處處利益小孩;做老師的人,道德學問一天一天在增長,才能真正成就學生,你等待一天,他們就荒廢一天,所以學習不能中斷。結果那一天上課呈現出一個很好的現象,座無虛席。其中有一位女士姓許,她在海口的航空站上班,她不是老師,那天聽課的時候,我對她印象很深刻,因為她目不轉睛很認真地聽。我講一些聖賢人的故事,她立刻振筆疾書記錄下來,而且早晚絕對都讀誦一遍。三個月之後,她走向前來跟我說:「蔡老師,這樣好的聖賢學問,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孩子受益,我要回我的故鄉推展《弟子規》,推展德行教育。」說到做到,她鼓起勇氣回故鄉去教書了。

她確實很老實,每次她要犯錯的時候,《弟子規》的經文會立即出現在腦海裡。當要跟人家吵架時,突然「言語忍,忿自泯」就會跑進來提醒自己;跟父母互動的時候,就是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這句經文來對照自己。可能自己的口氣稍微不好的時候,經文立刻就像一支箭一樣射過來,因此警覺性特別高。她進步很快,在短短三個月之後,就回到自己的故鄉去教書。她做到了立定志向,做到了學習重力行,學習要老實。當她發了這個願,要回故鄉教書時,很多老師都願意把一些寶貴的經驗告訴她,我們中心也把很多書籍、聖賢的故事送給她。所以,「人有善願,天必從之」,當你真正發出真誠心要去做一件好事,就不要擔心,很多的助力會出現。

這位老師確實做到了長時薰修,薰就好像你拿著檀香在衣服上繞一繞,這衣服就會有香味,假如你每天都薰,那個香味就愈來愈濃。修是修正,在哪裡修正?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去修正,也就是說,從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開始修正。譬如《弟子規》上說:「人有短,切莫揭」,人家有缺點、有過失的時候,不要把別人的過失到處告訴別人,假如你所說的攸關他人的名節,就會讓人家很痛苦;「人有私,切莫說」,這就是我們的說法應該要能利益別人,而不是損害別人。有一位朋友說,他這幾個月修學最深刻的就是這一句話:「人有短,切莫揭;人有私,切莫說」,因為以前講人家的是是非非已經習慣了,要立刻改過來還覺得很難,但是學習了《弟子規》之後,當他談論別人是非的話還未出口,聖賢的言語「人有短,切莫揭」就會出現在眼前。

我們在生活點點滴滴之處,修正自己的過失,這就叫做「歷事鍊心」;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,看看自己是不是依教奉行,是不是能提得起正確的思惟,這就是歷事鍊心。

補習班能訓練孩子讀書的態度和能力嗎?

我觀察到參加補習班的孩子,一看到今天上課的內容,就會說:「這個我在補習班聽過了」,他還會拍拍左邊、右邊的同學說:「我聽過了,我聽過了」,他覺得很驕傲,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就缺乏專心。一個孩子從小不專心,以後求學問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。假如今天上的課他還沒有學過,他會怎麼想?「反正補習班老師還會教,我之後再聽就好了。」一個人的專注度開始下降,整個學習狀況就會一直下滑。

我又觀察到這些孩子在考試前,都拿著一張紙,什麼紙?補習班幫他整理的重點,這是標準的「臨時抱佛腳」,只背這些老師整理的,當考完試之後,我想可能不到一天,他就統統還給老師了。而其他沒有補習的孩子上課都很專注,所有要考試的科目,他會自己畫重點,自己整理,自己動手,讀書的方法、技巧就點點滴滴積累起來了。所以,花錢的人讓孩子不專注,讓孩子都依靠補習班老師,而不會訓練自己讀書的能力。沒補習的孩子反而上課專注,懂得如何做學問。這兩類孩子上了中學,成績會迅速拉開,這也是我的經驗。因為我小學沒有補習,我有好多同學都有補習,結果一上初中,我跟他們的成績就有高下之別。補習班很難訓練孩子讀書的能力跟態度,所以花錢不一定有用。

老師如何因材施教?

我在小學時,成績不怎麼好,讀了四年,成績都是進進退退。上五年級的時候,我被分配到姚老師那一班,我的母親也在我們學校任教,我的老師就問我媽媽:「您這個孩子怎麼教?」我媽媽想了一下就說:「我這個孩子不愛念書,但是很愛面子。」愛面子好不好?不好,可是可以順勢而為。我的老師一聽就點點頭:「好,我知道了。」編班的那一天,所有四年級的學生在操場中間,十二位老師站在操場旁邊,然後開始念名字分班,我就到五年七班。

整好隊伍回到教室,姚老師就說:「蔡禮旭,你跟兩個同學一起去拿掃把」,小學生被老師叫到都很高興,可以為老師服務,就趕快跑去拿掃把回來。接著老師又說:「蔡禮旭,帶五個同學去搬書」,我們又趕快去領新書。所有的前置作業都做好了,然後老師又說:「我們來選班長,我提名蔡禮旭,其他的你們提名。」選舉結果怎麼樣?因為同學間互不認識,而我的名字被老師叫了好幾次,當然我就順利當上了班長。在小學生的心目當中,班長跟什麼畫上等號?品學兼優。所以,我的成績要好,面子才掛得住。老師不費吹灰之力,也沒有叫我用功,從此以後我的名次就沒有再掉到三名之外。確實教導孩子要因材施教,用很善巧的方法去成就學生。老師的這個做法,使我沒有再為了學業而讓父母擔心。

老師如何贏得學生的信任?

記得我當老師第一次站在講台上的時候,我的學生們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。有一個女同學舉手說:「老師,你會不會打人?」從這句話聽得出來,孩子對老師很有戒心。我觀察到這個現象,就要轉化過來,才能讓學生信任我。我發現他們差不多在上午十點多肚子就餓了,他們正值發育期,所以我在抽屜裡會放著餅乾,而且這個餅乾都是天然烘烤的胚芽餅乾。學生只要到十點多,一定會走到我的講桌旁邊,然後對我說:「老師!」我就聽懂了,馬上把餅乾拿出來說:「只可以吃兩片,吃多了,中午就吃不下了。」就這樣學生一點點地跟我接近了,這叫收買人心,只要我們的動機是為對方好就對了。

我還想為學生們多付出一點,於是我去買了一個電鍋放在學校,每個星期五就煮些點心給孩子們吃。記得第一次我做的是芝麻紅豆湯圓,煮好之後,我打開電鍋蓋,真是香氣逼人,這時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出現了。很多的孩子很有氣節,不被這些香氣誘惑而堅持不吃,但有些孩子一聞到香氣就受不了,跑過來就吃,結果大約只有一半的學生吃到湯圓。有些同學吃了一碗之後,還要求吃第二碗、第三碗,這些學生吃了以後,我再去找他談心,問他什麼他就講什麼。我把這些訊息收集起來,對於了解學生的家庭和學習狀況有很大的幫助,因為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,才能因材施教。

我煮了三個星期,於是起了個念頭,我跟學生說:「老師這幾個星期示範一個人生重要的態度,就是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,人要懂得服務別人,老師現在要把這個很好的機會讓給你們。」學生一聽就很熱心的舉手回應,我趕快找一個學生,把次序排出來。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,當我把這個工作做出來,正好是讓孩子磨練做事能力的好機會。第一個學生就過來找我,因為他要跟我請款,這時候我馬上跟他講:「你去買的任何一個東西一定要留下記錄,這樣老師才知道你花了多少錢,這件事就讓你全權處理,需要哪些人幫忙,你都自己負責,你需要老師幫什麼忙,你也要交代我。」 我們教導孩子做事的方法,一定要啟發孩子從幾個角度去思考,並告訴他們要注意五個W和兩個H。這是西方管理學,我們也要博覽眾長,西方好的部分也要虛心學習。這五個W是指:人(who),地點(where),時間(when),為什麼(why),什麼事(what);兩個H是:如何做(how to do),要多少錢(how much),從小訓練孩子們的做事規劃和財務規劃,如何評估預算。

我告訴學生:你要做這件事需要哪些人幫忙,這個點心需要哪些材料,都要列出來,你就很清楚要怎麼做。當然做任何事以前,動機很重要,為什麼要做?今天為什麼要煮點心?要讓同學吃得歡喜,所以一定要煮同學喜歡吃的,而不是自己喜歡吃的。就像我們在推展讀經教育,也要了解為什麼要推展讀經?目的一定要清楚,假如不搞清楚,可能走在半路上,走到另外的歧路都不知道。

很多人推展到一半,會以為學生可以背那麼多經典,真的不簡單。背得多不是目的,真正的目的是能依照經典去落實,學會做人做事,所以增長做人的德行才是推展讀經的真正目的。一個人對目的清晰,就不會走偏。同理,我們經營家庭、經營事業、經營財富的目的何在?為了讓父母、妻兒有好的生活品質,但是往往走到一半就變成在追逐金錢遊戲。所以,這個「為什麼why」也是特別重要的。

你在什麼地點煮這個東西?或者在什麼地點去買到你想要的東西?地點是不能忽略的。還有是什麼時間去買,在什麼時間去做,也是不能忽視的。學生第一次做點心的時候打電話到我家,是我父親接的,學生說:「麻煩爺爺通知我的老師,請老師帶一個瓦斯爐來。」因為我已經交給學生全權處理,所以學生要求我做什麼,我也要做到,於是我帶了一個瓦斯爐到學校。學生忙得不亦樂乎,所有的人都來參與,不會做的人也都過來學習。

有一次做蛋餅,學生拿過來請我吃,這是個很好的機會點,我馬上跟學生講,除了想到老師以外,還應該想到誰?學生若有所思地跑出去了,其實我也不知道他跑去何處。結果我的學生就在全校跑來跑去,拿著自己做的蛋餅送給了很多老師吃,我們雖然沒有打廣告,但全校都知道我們在做什麼。有個女老師就走過來說:「這個蛋餅是誰做的?做得這麼好吃!」有個胖胖的小男生抬頭挺胸走過來:「老師,我做的!」他在做事當中,自信心就提起了。

我們讓孩子做這件事,不但訓練了做事能力,也訓練了做人態度。本來我們班的學生對老師比較冷漠,但這個活動辦下去以後,學生遠遠的看到老師,手就舉起來:「老師好!」讓他們對老師、對長者都變得有禮貌,懂得恭敬。

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老師在學生面前一定要做好榜樣。有一次我們開運動會,有一位家長帶了好多飲料上樓,他來的時間剛好是我們去操場排隊,這個家長本來打算放下飲料就趕快走的。這時,我主動向他問好,他就跟我說:「老師,我的兒子比較聽你的話,他不太聽上一個老師的話,我兒子講,上一個老師跟他們一起吃飯時,只講一句大家一起吃飯,結果學生每次還在盛飯,老師就已經先吃了。」所以,當老師的在學生面前的一言一行要特別謹慎,這樣也是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。

接著他又說:「老師,你也是說大家一起吃,但是你都比學生晚吃。」為什麼我比學生晚吃?學生盛好飯的時候,我都習慣跟他們講一句俚語,因為俚語都是那一個族群裡面的老祖宗留下來的精闢智慧,像「手抱孩兒,才知父母恩」,當我們手上抱著孩子,感覺到撫養孩子的辛勞,才會想到父母的恩德非常大。所以,我每次在吃飯時先教他們一句俚語,教完以後再走下講台巡視。「對飲食,勿揀擇」,「你這個菜夾這麼少?要不要老師幫你服務一下?」學生馬上說「不要」,自己就乖乖再去勉強多夾一點菜,這樣巡視下來,當然比學生們晚吃了。確實,孩子的眼睛很利,耳朵也很利,而且不止是一雙眼睛、一雙耳朵,而是幾十雙同時在看老師的言行舉止。我們在修學過程,感受到教書可以提升境界,因為這些孩子隨時都盯著你,你有沒有做到?警覺性不提升也不行。

為什麼學生很難帶?

難帶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

我從澳洲回台灣後,住在楊老師家裡,有一個師範院校的同學知道我回來了,打了一通電話給我,他說有個班級很難帶,是全校最不好帶的班,你要不要來代課一下?他不說最難帶,我還不見得有興趣,他一說最難帶,我就很有興趣,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。而且重要的是,當我們的經驗積累得愈多愈快,往後的學生受益就愈大,所以我要抓住這個磨練的機會去學習。原來這個班級的陳老師教了四十年,還有半學期就退休了,他教的是六年級下學期,他覺得教小學畢業生太累了,因此他不想再教了,才必須找一個代課老師。

我接手這個班的時候,就曾經打電話給一個家長,他就說:「老師,我每天賺錢都忙不過來,早上我比兒子還要早出門,晚上比兒子晚進門,我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。」他的孩子常常上網,已經學到很多污染的東西,父母完全不知。父母究竟為什麼這樣努力賺錢?為的是什麼?不就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家庭,更好的下一代嗎?賺錢賺到最後,真正的目的都忘記了。我們聽家長這樣說,也是覺得很心酸,原來學生難帶的原因,與家庭教育的缺失關係很大。

學生犯錯就是教育機會點

陳老師把學生名單拿出來給我,並且一個一個幫我介紹,他說這個是奶奶帶的很皮,這個是媽媽爸爸離婚,就把很多家庭狀況跟我講。我聽了之後,真是替這些孩子擔憂,幾乎三分之一的家庭都不健全。陳老師對我說:「整個班上只有四、五個孩子比較乖,其他的都不乖。」我聽到這樣的話,內心並沒有恐懼,反而有一句話提起來:「學生犯錯,就是我們教育學生的機會點」。

注意感受孩子內心的狀態 適時予以疏導

我任教那一個班以後,就了解到這個班上有「四大天王」,就是有四個常常都要到訓導處去立正站好的學生。但是當我真正去了解他們以後,發現這些孩子都很善良,只是比較沒有規矩而已,我想只要老師能好好引導,他就能感受到老師很有義氣,他也願意變好來回饋老師對他的愛護。

其中有一個學生,他的臉部表情不是很好,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我們欠他錢沒還。我就把這位同學找過來,我說:「同學,老師有沒有得罪你?」他說沒有。我接著問他:「那你的臉色怎麼那麼難看?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這個學生說:「五年級上學期。」連什麼時候臉色變成這樣,他都清楚、明白,證明這個孩子不傻。我接著跟他說:「你這樣的表情會讓人家誤會你,好像你看人家不順眼,往後你的臉部表情要放輕鬆,要多露出微笑。」我講完的時候,他也沒有露出微笑,這時怎麼辦?你也不能跟他說:「你這麼不受教」,這樣就操之過急。培養信任要點點滴滴,不然這不是愛護他,而是控制,「你給我乖乖的」,這樣會適得其反。

耐心+善巧方便

我為了改變這個同學的這種態度,就有意安排一些工作讓他去做,因為我聽到同學談論到他的一件事,就是他曾經去市場幫他母親賣衣服。六年級的孩子很愛面子,他會幫母親去市場賣衣服,就代表孩子很孝順,只要有孝心的孩子都是很容易引導的,很容易培育的。所以,在那段時間,我常常坐在教室裡改作業,沒有去辦公室。改作業不是真正的目的,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哪?在把我的順風耳打開,收集學生的情報,以便在短時間之內了解學生。

我安排他去當學校的糾察隊員,他站在樓梯口,見有低年級的小朋友亂跑時,便會制止他們:「不可以亂跑,走廊不可以奔跑,我要把你的名字記下來,下次不可以犯。」他自己當糾察隊員,要不要守法?他走在校園裡面,這些一年級的小朋友都看著他,所以他的行為慢慢就導正過來了。我發現他很有正義感,有一天我跟他說:「老師讓你當班長好不好?」他嚇得半死,不行,不可以!因為我從小學老師那裡學到一個好方法,就是讓他當班長。我就這樣一直勸導他,不然當一個星期就好了,他就勉為其難接受了。當了一個星期以後,也沒有卸任,就一直當到學期末。

除了在做事能力方面,我們時時給予他機會跟肯定,在他學習的過程,譬如數學課,他很專注,思惟很敏捷,回答的很好,我們馬上說:「這一位同學居然能從這個角度來思考,他很聰明,只要用功,以後不得了。」點點滴滴把他的自信心喚起來。結果第二次月考他考了全班的第五名,進步很大。後來我找了幾個在班上比較有貢獻的人,也包含這位班長,一起出去吃飯。我們相約在學校門口,他的母親騎著摩托車載著他過來,一看到我馬上講了一堆話,不知憋了多久了!她第一句話就說:「蔡老師,我的孩子讀書讀了五年半,從來沒有一個好老師看到他的優點。」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上肉,這句話在一個母親的嘴裡講出來,這個母親的日子好不好過?不好過!所以,我們老師一點一滴的付出,都是給父母相當大的安慰。

我說:「這個孩子非常有潛力,從他當班長開始,交代他的事都處理得很好,有領導能力,有做事能力,他在學數學方面,思惟也很敏銳,只要繼續保持,上了初中以後,成績會愈來愈好。」稱讚學生要具體,這樣家長聽起來心裡會很高興。雖然我是在講給他母親聽,事實上在講給誰聽?這個學生就站在那裡,聽老師講了好幾分鐘,這些話會在他的心中停留多久?真誠的話會感人一輩子。

沒有學生不能教,至誠的關愛感得至誠的感恩

在學生的畢業典禮上,頒獎完畢之後,剩下一個獎品,我覺得冥冥當中好像有安排,讓我們可以抓住一個機會點。我就對同學講:「最後這個獎,我們頒給這學期來學業進步最快、做事最多的同學,你們大家來提名。」當然大家就提名這個同學,他就把禮物拿回去,一個大男生坐下來,就開始流眼淚。這時我心裡想,如果待會他還繼續哭的話,我就去好好安慰他一下。畢業的學生排好隊要走出校門了,我看到他還哭得很傷心,我就走到他的旁邊,用我的手拉住他的手,正準備對他說別哭了,這個孩子突然抓住我的手死命地喊:「謝謝老師,謝謝老師!」就一直這樣喊下去。我在那個時刻,被他的電流電到了,我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,但我不能失控,要帶隊出去,我就開始深呼吸,然後再走到隊伍前面,把他們送出校門。把學生送走之後,我走回校園,突然有個很深刻的感受,不是我教了這個學生,而是他幫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課,他告訴我:沒有孩子不能教,端看我們的真誠心夠不夠!

 
華藏淨宗學會恭製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三三三之一號二樓
聯絡我們: amtb@amtb.tw  TEL:02-27547178 FAX:02-27547262